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问题再次成为我国经济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从2010年7月的3.3%逐渐上涨到2010年12月的4.6%,到2011年5月CPI指数已达到5.5%,在之后的2011年6月到9月,四个月的CPI均在6.0%以上高位运行,直到2011年年末的11月、12月,国内物价上涨趋势才有所缓解,但2011年我国全年CPI涨幅依然为5.4%,远超年初制定的上涨4%的目标。在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同样经历了一次国内物价的全面上涨,当时CPI指数曾经一度达到8.7%。本轮通货膨胀与发生在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在形成原因以及国家采取的应对策略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近几年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并具有明显的输入性特征,这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多样并且复杂,因此输入型通胀治理对策的选择与调整很容易存在系统性误差。国家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提高存贷款利息率等货币政策治理输入型通货膨胀,虽然短期内对抑制物价上涨有一定的作用,但对长期防范输入型通胀的发生并无明显效果。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具体有哪些传导途径;通过这些传导途径,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怎样对国内物价总水平产生影响等问题,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治理对策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析,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传导途径的理论进行总结;然后对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具体传导途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输入型通胀的传导途径主要可以分为国际贸易传导途径(成本输入传递、期货-现货市场联动传递、总供给-总需求传递、货币供应量传递)和资本流动传导途径。文中认为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内商品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通过成本输入传递方式推动国内物价水平上升,也可能通货总供给-总需求传递方式影响国内物价;另一方面,我国近十年的贸易顺差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入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额大幅增加,外汇占款也相应增加,最后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被迫增加,拉动了消费品价格,资产价格的上涨。本文最后借鉴20世纪70年代日本治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经验,提出我国长期防范输入型通胀的有关政策建议,主要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立资源利用的中长期战略、建立重要战略物资期货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海外投资、建立短期资本流入的监管体制、以金融改革与创新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强通货膨胀治理的国际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