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体外循环(ECC)期间许多因素可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失调、ECC时血液直接接触非生理性物质表面、手术创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毒素释放、输血、低温、麻醉、氧自由基、应激、药物等。单个核细胞在ECC引发的细胞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小儿ECC对单个核细胞的数量、亚群和功能的影响尚未形成系统研究。
本研究希望通过检测小儿围ECC期单个核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动态变化,系统探讨小儿ECC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变化与发展规律,为临床防治ECC后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提供检验依据。
方法:
1.病例选择:选择择期于ECC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32例,年龄8月~3岁(平均1.6±0.3岁);体重7.1~13kg(平均11.3±1.2kg)。
2.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前给予氯胺酮6mg/kg肌注,麻醉诱导应用芬太尼10μg/kg,咪唑安定0.1mg/kg,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后复合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术中间断追加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嗅铵以及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主动脉插管前静脉给予肝素3mg/kg。
3.体外循环方法:使用膜式氧合器,Sarns-8000型滚压泵。采用全身浅低温和中度血液稀释,管道预充应用晶体液和胶体液(晶胶比为1:1~1.5),甘露醇(0.5g/kg)及浓缩红细胞(150~300ml)。灌注流量按照2.2~3.0L/min/m2计算。灌注压力维持在35~65 mmHg左右。ECC结束后以鱼精蛋白1.2~1.5:1中和体内肝素。
4.标本采集: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ECC即刻(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及术后第7天(T4)共5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BD Biosciences)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种方法进行定量、定位测定CD3+、cD4+、CD8+、CD19+、CD14+、CD16+56+细胞百分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染色并在全自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其直径,计算出每个细胞核中AgNORs的个数。
5.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不同时点的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ANOVA);应用Pearson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著差异。
结果:
1.ECC时间41~62min,平均为53.5±12.6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1~39min,平均为30.3±10.7min,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
2.CD3+细胞百分数变化情况:与麻醉诱导后(值为57.87±3.28)比较,停ECC即刻及术后1天、3天均显著降低,术后1天降到最低值43.98±4.53,术后3天回升,术后7天恢复至麻醉诱导后水平。
3.CD4+细胞百分数变化情况:与麻醉诱导后(值为35.96±2.12)比较,停ECC即刻降低,术后1、3天均显著降低,术后1天降到最低值26.89±3.42,术后3天回升,术后7天恢复至麻醉诱导后水平。
4.CD8+细胞百分数变化情况:与麻醉诱导后(值为20.91±1.20)比较,停ECC即刻及术后1、3、7天均无显著变化。
5.CD4+/CD8+比值变化情况:与麻醉诱导后(值为1.72±0.03)比较,术后1天显著降低至1.34±0.29,术后3到7天恢复到麻醉诱导后水平。
6.CD19+细胞百分数变化情况:与麻醉诱导后(值为15.99±1.17)比较,停ECC即刻下降至14.08±1.89,术后1到7天恢复到麻醉诱导后水平。
7.CD14+细胞百分数变化情况:与麻醉诱导后(值为9.47±0.43)比较,停ECC即刻显著下降至8.36±1.26,术后1到3天恢复到麻醉诱导后水平,术后7天增高至10.19±0.99)。
8.CD16+56+细胞百分数变化情况:与麻醉诱导后(值为11.90±0.79)比较,停ECC即刻、术后1天均显著升高,术后1天升到13.17±2.48,术后3到7天恢复到麻醉诱导后水平()。
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CD3、CD4、CD8抗原表达均在相应细胞的细胞膜上,CD3+百分率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呈弱正相关(相关系数r=0.492),CD4+、CD8+细胞百分率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1,0.991)。
10.AgNORs变化情况:形态类型为单一型,大都呈规则的圆形,ECC前后形态无变化:AgNORs的数量分别为:麻醉诱导后1.62±0.57个/细胞核,停ECC即刻1.58±0.46个/细胞核,术后1天1.50±0.51个/细胞核,术后3天1.55±0.54个/细胞核,术后7天1.67±0.65个/细胞核,ECC前后的数量AgNORs变化不明显。
结论:
1.小儿ECC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数量减少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主要因素。其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可能是最重要的,其亚型CD4+/CD8+比值有可能作为评价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2.小儿ECC后虽然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恢复较快,但T淋巴细胞恢复较慢,可能是病毒、细菌和/或寄生虫感染的高危因素。
3.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可对T淋巴细胞CD3+、CD4+、CD8+细胞百分率进行较好检测,二种方法的结果呈正相关。
4.ECC均未对小儿各种单个核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NK细胞)的增殖功能造成影响,不会抑制增殖功能,也不引起过度增生和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