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Eos )比率增高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CRSwNP)患者的CT影像特征,探讨外周血Eos与鼻窦CT评分结果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因慢性鼻窦炎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内窥镜鼻窦手术并确诊为CRSwNP的成年患者的病历资料,共167例。对所有病例的CT影像进行Lund-Mackay评分,根据患者外周血Eos比率是否≥5%分为Eos增高组与Eos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病程、血常规指标、鼻窦CT影像方面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鼻窦CT评分结果和患者外周血Eos比率的相关性,ROC曲线评估鼻窦CT评分的预诊断价值。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实验中共167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42例,Eos增高组31例,Eos正常组136例。患者年龄分布于18~78岁之间,平均年龄47.36岁,病程分布于3个月~40年之间,平均病程7.0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Eos增高组患者的单核细胞比率、嗜碱性粒细胞比率均高于Eos正常组,而中性粒细胞比率低于Eos正常组(P值均<0.01)。
2、鼻窦CT评分比较:Eos增高组患者的CT评分总分、前组筛窦评分、后组筛窦评分、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比)、后组筛窦与前组筛窦评分比值(PE/AE比)均显著高于Eos正常组(P值均<0.05)。
3、鼻窦CT受累范围比较:Eos增高组患者出现后组筛窦和全组鼻窦病变累及的比率高于Eos正常组患者,而前组鼻窦病变累及的比率低于Eos正常组患者(P值均<0.01)。
4、筛窦与上颌窦病变程度比较:74.19%的Eos增高组患者以筛窦病变为主,而69.85%的Eos正常组患者以上颌窦病变为主,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722,P=0.000)。
5、外周血Eos比率与前组筛窦评分、后组筛窦评分、E/M比、PE/AE比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86、0.306、0.403、0.201,P值均<0.05)。
6、ROC曲线分析得出:后组筛窦评分和E/M比对判断外周血Eos增高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后组筛窦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其最佳截断值为2.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和68.03%,E/M比的曲线下面积为0.760,其最佳截断值为2.583,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1.43%和75.41%。
结论:
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增高可显著影响CRSwNP患者的鼻窦CT特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比)、后组筛窦评分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相比较其他鼻窦CT评分指标,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比)和后组筛窦评分对于CRSwNP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比)>2.583、后组筛窦评分>2.5可作为预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标准。
分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Eos )比率增高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CRSwNP)患者的CT影像特征,探讨外周血Eos与鼻窦CT评分结果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因慢性鼻窦炎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内窥镜鼻窦手术并确诊为CRSwNP的成年患者的病历资料,共167例。对所有病例的CT影像进行Lund-Mackay评分,根据患者外周血Eos比率是否≥5%分为Eos增高组与Eos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病程、血常规指标、鼻窦CT影像方面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鼻窦CT评分结果和患者外周血Eos比率的相关性,ROC曲线评估鼻窦CT评分的预诊断价值。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实验中共167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42例,Eos增高组31例,Eos正常组136例。患者年龄分布于18~78岁之间,平均年龄47.36岁,病程分布于3个月~40年之间,平均病程7.0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Eos增高组患者的单核细胞比率、嗜碱性粒细胞比率均高于Eos正常组,而中性粒细胞比率低于Eos正常组(P值均<0.01)。
2、鼻窦CT评分比较:Eos增高组患者的CT评分总分、前组筛窦评分、后组筛窦评分、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比)、后组筛窦与前组筛窦评分比值(PE/AE比)均显著高于Eos正常组(P值均<0.05)。
3、鼻窦CT受累范围比较:Eos增高组患者出现后组筛窦和全组鼻窦病变累及的比率高于Eos正常组患者,而前组鼻窦病变累及的比率低于Eos正常组患者(P值均<0.01)。
4、筛窦与上颌窦病变程度比较:74.19%的Eos增高组患者以筛窦病变为主,而69.85%的Eos正常组患者以上颌窦病变为主,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722,P=0.000)。
5、外周血Eos比率与前组筛窦评分、后组筛窦评分、E/M比、PE/AE比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86、0.306、0.403、0.201,P值均<0.05)。
6、ROC曲线分析得出:后组筛窦评分和E/M比对判断外周血Eos增高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后组筛窦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其最佳截断值为2.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和68.03%,E/M比的曲线下面积为0.760,其最佳截断值为2.583,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1.43%和75.41%。
结论:
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增高可显著影响CRSwNP患者的鼻窦CT特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比)、后组筛窦评分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相比较其他鼻窦CT评分指标,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比)和后组筛窦评分对于CRSwNP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比)>2.583、后组筛窦评分>2.5可作为预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