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把国民经济的主要规划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评价制度要求改变政府拟定规划的传统方式和程序,确立起更加公开和民主的决策方式和程序,要求逐步形成和发展一套不同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以便有能力对规划实施后所带来的大空间范围、大时间尺度、多种行为交叉和累积的环境影响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推动各项事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其评价对象是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后至项目实施之前这一时段的资源环境的可承载性。有了规划环评这项法律制度,环境因素就可以介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按照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和容量要求,对区域、流域、海域的重大开发活动,对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一套较全面的指标体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规划实施区域的生态、自然、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特征的多个指标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计指标群,其构成决定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内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将通过这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来反映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本文将通过系统分析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包括指标的特征、类型、构建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构建模式,以上海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以基本指标模式的框架(即:生态环境—自然环境—资源与能源利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分别为每个案例建立一套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分析计算对各项定量指标进行赋值,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AHP)分别确定每套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筛选出核心指标,分清主次。通过对三项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比较,可以得出不同类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各自的侧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