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Lepidoptera:Pyrlidae),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长期以来,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杀虫单,有机磷类杀虫剂三唑磷和毒死蜱、大环内酯抗生素类杀虫剂阿维菌素和甲维盐及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曱酰胺和氟苯虫酰胺等杀虫剂及其混剂是近年来二化螟防治的主要药剂。但由于长期或不合理使用,各地不断出现多类常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及二化螟产生抗药性的报道。为了给指导田间二化螟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本研究监测了田间种群对上述七种药剂的抗药性,并从靶标突变方面初步探究了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原因。1.二化螟对七种药剂的抗药性监测本研究采用稻苗浸渍法或点滴法于2015-2016年测定了我国7个省份23个地区采集的37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及杀虫单七种药剂的抗药性。结果显示:田间二化螟种群对这七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即采自浙江省、江西省及湖南省的二化螟种群对这七种药剂存在抗性普遍高的现象,而江苏省、四川省的二化螟种群相对敏感。在2015-2016年,发现有13个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达到了低到中等水平抗性(RR=7.1-74.0),占监测种群的 38.2%。其中浙江 XS15、XS16、YY15、YY16、CN15、CN16及江西NC15、NC16八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已达到中等水平抗性(RR=10.9-74.0),抗药性水平最高的浙江CN16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了 74.0倍的抗性,浙江CN15、CN16二化螟种群对氟苯虫酰胺已到达138.4倍和107.6倍的高水平抗性;浙江XS15、YY15、JH16、江西NC15及湖北JL15五个二化螟种群对氟苯虫酰胺达到中等水平抗性(RR=16.7-85.1倍),占监测种群的25.0%。2015-2016年浙江苍南、余姚、象山及江西南城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的抗性,较2014年(RR=8.9-77.6倍)部分种群明显上升。2015-2016年,18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均已达到中等水平抗性(RR=11.6-94.1),占所有监测种群的64.3%,2016年二化螟对阿维菌素的抗性较2015年明显上升;大部分二化螟田间种群对甲维盐处于敏感至敏感水平下降阶段,占监测种群总数的80.0%,抗药性最高的为浙江RA16种群(RR=7.7倍);22个二化螟种群对毒死蜱表现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RR=5.0-35.0倍),占所有监测种群的88.0%,其中抗药性最高的为浙江XS16种群(RR=35.0倍)。2015-2016年,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杀虫单和三唑磷抗性水平较往年明显下降,对杀虫单,83.3%的监测种群降处于敏感至敏感水平下降阶段,抗药性最高的为湖南DA16种群(RR=11.5倍);对三唑磷,10个种群处于敏感-低水平抗性,13个种群的抗药性为中等抗性水平,最高为SG16种群(RR=87.1 倍)。2.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为了解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产生抗性的机制,本研究参照小菜蛾及Tuta absoluta鱼尼丁受体上发现的突变位点,根据同源性分析,对二化螟抗性种群这些基因区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XS15、XS16鱼尼丁受体上第4753位点ATA突变为ATG(I4753M),检测了浙江象山种群和室内敏感种群中该点的突变频率,显示象山种群中该突变频率超过90%,而敏感种群中未发现该突变。因此推测I4753M突变可能与二化螟象山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的抗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