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核心任务在于说明马克思是如何批判和超越19世纪德国的历史主义,以及马克思本人对历史性质的根本态度。本文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思想史的框架中,梳理历史主义本身的谱系,厘定其概念、内含、实质及其问题。由于历史主义是启蒙史观的批判者,而马克思既反对启蒙史观,又反对历史主义,所以,本文就按照“启蒙运动——历史主义——唯物史观”这个时间逻辑来清理三者之间的继承和批判关系。另一方面,在表明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态度的同时,从历史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个体性”与“发展原则”)出发,在微观层面展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历史主义之间的批判性对话,在此过程中回答: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历史主义,进而创建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此外,鉴于后现代主义史学对历史学乃至历史问题的消极影响,本文还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展开了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批判性分析,以彰显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遵循如下三个统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思想史与现实背景相统一、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统一。本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启蒙运动的内在问题的揭示来彰显历史主义发生的思想背景。启蒙运动最大的问题在于理性对历史的遮蔽,这种遮蔽既可以从启蒙自身的吊诡中省察,也可以反对启蒙的各种思潮中去领会,德国历史主义的兴起便是反启蒙的一股主要潮流。第二章的主要任务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交待德国历史主义产生的社会现实背景;其次,梳理历史主义从萌芽、发展到走向成熟的全过程;再次,揭示历史主义的本质;最后,阐明历史主义的危机及其根源。第三章意在表明马克思对历史主义三大流派的全面批判态度,它表现在马克思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对历史经济学派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学派的批判。第四章主要是将唯物史观与历史主义进行原则性比较。首先,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历史主义和唯物史观之间的对立表现在对“历史性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在微观层面,历史主义的两个核心范畴——“个体性”和“发展原则”——在唯物史观语境中并不具有理论和逻辑的合法性。基于这两点,本文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这一说法根本不成立。其次,历史主义和唯物史观仅仅具有形式上的共同点,如它们都反对启蒙运动、都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都力求客观如实地描述历史等。第五章的内容具有延伸和补充的性质,它意在考察历史主义和唯物史观理论在20世纪的遭遇和嬗变。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结果对德国的历史乐观主义信念是一次反讽,因此,在理论支点和现实依托相继失效的情况下,历史主义必然带着自己的逻辑悖论走向衰落。其次,马克思逝世后,经过多人的总结和阐发,唯物史观俨然变成了一门社会规律科学。然而,当“苏共”成为历史,以及当整个历史学遭遇后现代主义史学时,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如何彰显?因此,最后两项工作就是考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超越历史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必要与可能。本文的理论成果表现在:首先,在启蒙的传统中,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因为它既不存在文本依据,也毫无理论的合法性;其次,虽然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史学是前两个世纪两种影响较大的史学理论形态,但是,归根结底,唯物史观依然对其有超越意义,因此,“回到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不仅必要,而且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