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61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l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浓度水平,同时对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便早期辅助诊断川崎病并探讨其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injury,CAL)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儿科收治的61例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入组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川崎病诊断标准;根据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将入组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10例)与非冠状动脉损伤组(51例);同时选取同期发热3-5天的肺炎住院患儿为对照组(50例);各组同时又分治疗前和治疗后。各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L-6、IL-8、IL-l0、TNF-α浓度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PCT浓度水平检测运用电化学发光法;血浆D-D的浓度水平免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QR)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年龄经正态性检验为偏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检测结果用中位数M(QR)形式描述,性别予以行列表χ2检验,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各组间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2.各入组患儿血清IL-6、IL-8、IL-10、TNF-α、PCT、血浆D-D的浓度水平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两相关样本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个样本比较选用方差分析即F检验,各组间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川崎病患儿CAL组治疗前血清IL-6、IL-8、IL-10、TNF-α、PCT及血浆D-D的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肺炎对照组及无CAL组,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CAL组治疗前各检测指标浓度水平均大于对照组;CAL组治疗前各检测指标浓度水平明显高于CAL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CAL组治疗前IL-6、IL-8、TNF-α、PCT、D-D的水平显著高于治疗体温稳定3-5天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无CAL组中治疗前浓度(25.43±14.29)ng.L-1高于治疗后(21.13±12.93)ng.L-1,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9,P=0.118>0.05)。3.将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为因变量,对IL-6、IL-8、IL-10、TNF-α、PCT、D-D的浓度水平及年龄、性别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选入因素为IL-10、TNF-α、D-D的浓度水平,变量IL-10、TNF-α、D-D的Waldχ2值分别为6.444、6.464、5.744;优势比OR值分别为1.095、1.249、3.699;P值分别为0.011、0.011、0.017,即IL-10、TNF-α、D-D的浓度水平是KD合并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1.川崎病患儿CAL组治疗前血清IL-6、IL-8、IL-10、TNF-α、PCT的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肺炎对照组及无CAL组,且CAL组治疗前各检测指标浓度水平明显高于CAL组治疗后,无CAL组治疗前IL-6、IL-8、TNF-α、PCT的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体温稳定3-5天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它们在川崎病的急性发病、并发冠脉损害及其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2.血清IL-10在CAL组中高于无CAL组及对照组,川崎病急性期IL-10可作为机体的保护因子,抑制炎性反应进一步发展,避免冠脉进一步损害。在无CAL组中治疗前浓度高于治疗后,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IL-10浓度水平过高时,使免疫失控,使其血清浓度持续时间延长。3.血浆D-D在CAL组治疗前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无CAL组治疗后;CAL组治疗前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无CAL组及CAL组治疗后,说明川崎病中患儿机体血液呈高凝状态,凝血及纤溶系统出现失衡,D-二聚体的升高对预测冠脉损害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4.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0、TNF-α、D-D的浓度水平是KD合并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将其作为早期预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