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产生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情绪、认知等诸多研究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人们从压力事件、自我,人际关系、认知和抑郁易感性等方面分别或综合对其机制进行解释。自我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是社会认知心理领域关注的重要方面,研究发现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的感知会使个体感到痛苦、不安,从而导致沮丧、抑郁类情绪。个体通常会选择两种方式去减缓自我差异带来的痛苦,一种是人际途径,一种是内部路径。人际途径指个体倾向于从他人寻求反馈,内部途径指的是沉思,其中沉思的两个部分强迫思考和反省在抑郁情绪的缓解上作用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上述因素对抑郁产生的影响又是通过抑郁的人格易感性决定其作用的程度。研究发现抑郁人格易感性主要体现为自我批评与社会性依赖这两个维度。自我批评水平高的个体表现为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自罪、无价值感。社会依赖水平高的个体表现为无助、需求、依赖。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抑郁的水平,以往的研究的最大问题在于大多关注影响其中的一个、两个方面,在探究因素间相互作用上缺乏整合性。本研究在整合抑郁的易感模型与抑郁的人格易感性动机交互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上,从不同层次上考察自我、人际、认知与抑郁人格易感性之间复杂协同作用,从更系统、整体的角度探究抑郁产生的内在机制。以112名大一学生为被试,测查不同自我差异和抑郁人格易感性水平的个体在积极与消极的人际反馈条件下与抑郁的关系。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发现:自我差异既能直接导致抑郁,也存在着调节变量。自我批评为自我差异对抑郁的影响过程的调节变量。沉思和人际途径并未在自我差异对抑郁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沉思和人际依赖会各自单独影响抑郁。其中,沉思水平高的个体,自我批评水平也高。而沉思的子模型反省水平高的个体,抑郁水平低。结论:自我差异既可以直接影响抑郁,也通过调节变量影响抑郁。其中,调节变量为自我批评。沉思和人际关系在其中未起到调节作用。沉思和人际依赖各自影响抑郁。反省是沉思中相对而言适应良好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