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错置与精神残缺——反思鲁迅的一个角度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_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鲁迅覆盖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大身影,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品格,鲁迅便成为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存在.鲁迅作为精神资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不仅意味着要捕捉这座思想库藏中具有当下意义的思想闪光,同时也意味着对鲁迅思想中的负面因素进行指陈、纠偏与超越的可能.该文试图从基督教文化极其相关价值观的角度,反观鲁迅精神世界某些精神质素的残缺.该文认为,鲁迅思想视野中超验的神性之维的缺失是鲁迅受困于历史理性主义铁笼的文化原由.受困于历史理性主义的铁笼使鲁迅在面对人间惨情时缺乏一种倾身垂顾的悲悯眼光,也使得鲁迅在对外界作出判断时反而缺乏一种开阔的视界及清明的理性.怨恨的势力范围无限扩张从而把周围人际关系的一切因素异己化、危险化则是鲁迅一直未能从"自造的荆天棘地"中突围而出的主体心智上的根由.这些都不仅影响了鲁迅小说创作的风貌和品相,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与精神格调.
其他文献
现代传媒改变了艺术形象的构成,引发了艺术消费群的转移和消费趣味的变化,文学艺术阅读和欣赏向艺术消费和文化消费过渡,艺术消费的动力主要不再是欣赏和审美的需要,而是为了
张继,中唐诗人,以一首《枫桥夜泊》而名闻天下,对后世及海外诗人亦有相当的影响.本文起首考察张继生平和作品流传的概貌,综述前人研究的成果.继而,探究张继诗歌的风貌.首先,
该文认为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尽管无意识去进行理解方法论的建设,理论却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艺术经验分析,就提供了一些方法论的提示.更重要的是,其
该文从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对《庄子》作了神话学的解读.在显性层面上,通过对《庄子》神人意象、大木意象、鲲鹏——浑沌意象与《山海经》中的上古神祗、神木、鸾凤形象的比较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时他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不仅语言功底深厚,而且敢于大胆创新,使得他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表现力强,尤
全文共分六部分:引言、结语和正文四章.现将各部分内容概述如下:引言介绍了王绩的生平和创作情况,概括了他在文学史早的独特地位.第一章揭示了王绩双重人格的深刻内涵,共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