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人员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空间相关视角的实证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2122111121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R&D人员成为了推动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R&D人员的流动对提高区域创新绩效越来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随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R&D人员流动规模越来越大,且流动频率越来越频繁,必然会逐渐改变中国区域创新资源的结构与分布,影响到区域创新的协调发展。统计数据表明,区域创新绩效的分布状况与R&D人员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极其相似的特征,R&D人员的流动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准确判断R&D人员流动以及区域创新绩效的特征和规律,分析R&D人员的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将有助于创造合理的R&D人员空间分布格局,达到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目的。  本文运用2008-2014年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地区面板数据,考察R&D人员的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首先在劳动效用函数理论基础上,分析了R&D人员流动的影响因素,发现与一般劳动力流动不同,区域特征对R&D人员流动的影响呈现多样性;然后根据R&D人员流动的影响因素,修正人口迁移引力模型,实现对R&D人员流动的测度,并分析R&D人员区域流动的规律,发现中国R&D人员的区域流动规模急剧上升,但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并呈现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且R&D人员趋向于在经济环境和地理环境相近的地区间相互流动;  其次引入熵值法,基于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的指标,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区域创新绩效正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同样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创新发展明显较中西部发达,但就增速而言,中西部地区却强于东部地区;  最后在知识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通过MoranⅠ指数检验区域创新的空间相关性,并分别构建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分析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回归估计结果,考察了R&D人员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MoranⅠ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区域创新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空间联系不断加强;部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形成了高-高聚集的创新态势,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则处于创新活动低-低聚集分布的洼地,还有部分地区虽然经济发展尚未处于前列,却在某些区域特征上发展特别突出,其创新绩效也呈现出高-高聚集的良性分布形势。(2)空间计量实证结果显示,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均会对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联系产生影响,且相对来说经济特征的影响强度更大;R&D人员的流动与区域创新绩效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D人员的流入与区域创新绩效正相关,而R&D人员的流出与区域创新绩效负相关,且R&D人员流入的内溢效应强于R&D人员流出的外溢效应;区域创新的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虽然也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但相对于R&D人员的流动来说,影响力度较小;且中国东部地区主要以R&D人员正向的流入效应为主,而中西部地区R&D人员负向的流出效应更加明显。
其他文献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GM-CSF)是一种能促进骨髓粒系、单核细胞系、巨噬细胞系分化和成熟,并增强其成熟细胞功能的多效应细胞因子.DNA重组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大量生产细胞因子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对GM-CSF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也日趋成熟,临床应用则非常广泛.本文将就HuGM-CSF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做以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