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硫化钼合成及其电化学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硫化钼以其优异的光电性质在光/电催化、能源转换与存储、半导体器件、传感器等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但绿色、简单地制备二硫化钼纳米球、纳米片,特别是小粒径、单分散纳米球仍然是个挑战。本论文系统、深入研究了二硫化钼纳米球、纳米片,特别是小粒径、单分散纳米球的制备及其生长机理,并将二硫化钼纳米片及其碳纤维复合物应用于电化学催化析氢。论文的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强酸条件下,以钼酸钠为前驱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辅助水热法制备粒径约为130-500nm的单分散二硫化钼纳米球。并从前驱体、体系pH值、CTAB浓度、反应温度、填充比等角度,系统探讨了单分散二硫化钼纳米球的生长机理。特别是详细地探讨了酸性环境对钼酸根的存在形态及其对制备单分散二硫化钼纳米球的影响。  2.低温下(170-190℃),以普通硫粉为硫源,乙二醇辅助水热合成粒径约为50-200nm的单分散二硫化钼纳米球。同时,深入分析了硫粉在二硫化钼合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结合传统单分散纳米晶体生长的LaMer理论,采用近年来发展的聚集-聚并模型提出单分散二硫化钼纳米球的四步法生长机理:1)硫粉(升华硫)的再组装;2)硫化氢的产生与钼酸根的还原;3)二硫化钼纳米片的形成;4)二硫化钼纳米片自组装成单分散二硫化钼纳米球。此外,对MnCl2对单分散二硫化钼纳米球的粒径调控做了初步研究。  3.低温下(170-220℃),以硫粉为硫源,乙二醇辅助水热合成长约100-200nm的二硫化钼纳米片。对影响纳米片生长的硫粉粒径、醇水比等因素,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在聚集-聚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二硫化钼纳米片的三步法生长机理:1)硫粉(升华硫)的再组装;2)硫化氢的产生与钼酸根的还原;3)二硫化钼纳米片的形成。  4.将二硫化钼纳米片、纳米球与纳米片及碳纤维(MoS2@CF)的复合物应用于电化学催化析氢。同时,对不同酸、不同时长处理的碳纤维的二硫化钼纳米片的吸附与沉积效果以及对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的影响做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与CTAB法得到的二硫化钼纳米球相比,乙二醇法制备得到的二硫化钼球/片在0.5M的硫酸溶液中均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催化析氢性能。析氢电位约为-0.37~-0.35V,Tefel斜率约为20~25mV,且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稳定性。同时,与碳纤维复合后二硫化钼导电性与表面结构均得到改进,因此MoS2@CF电化学催化析氢性能得以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经硝酸酸化处理的MoS2@N-CF的析氢电位约为-0.35~0.325V,Tefel斜率约为21~28mV;1000圈循环后能保持良好的催化稳定性。
其他文献
非线性光学(NLO)晶体的二阶非线性系数张量元χ是NLO物理过程研究和器件应用的基础,但文献报道的各种NLO晶体χ的测量值相差较大.为了得到较高的χ测量精度,在国际上最近报道
相对论行波管(R-TWT)是一种重要的高功率策波器件,它具有结构简单,频带宽,功 率大的特点,有重要的军用和民用前景.该文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了实 物琪此模型中作者引入了空心的
通常的语章识别估计技术分别独立地重估各个模型的参数,这类技术假设每个模型都有足够多的语音样本来估计它,因此在少量适应数据下,这些估计方法只能重估一小部分模型参数,很
该文首先介绍快速多极子的基础-矩量法(MOM),包括拟合目标外形的剖分方法,采用的屋顶基了函数和线匹配法,积分式中格林函数积分奇异性问题的处理,以及求解矩阵方程的共轭梯度
该文对现有的目标红外理论模型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完成了从目标温度场分布图像到热像仪上所成的实际红外辐射场图像这段过程的模拟,包括目标自身辐射场的形成,大气传输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在近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其在电磁技术领域的重要应用越来越引起关注.该文主要研究了时域有限元分方法在电磁问题中的应用.首先,从三维瞬态外推程序进行
1913年斯塔克发现电场中原子光谱即斯塔克效应以来,斯塔克效应在定量分析、热辐射、场强标定、激光应用、核爆炸及高温聚变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等离子体、天体物理等方面有着
该论文介绍了心电图和心磁图的产生机理和基本知识,说明了心磁图测量的重要意义;为了优化HTc rf SQUID,提高SQUID的灵敏度,作者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电感耦合式谐振回 路,可使系
利用川井(Kawai)型二级推进压机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焦绿石结构的阻挫磁体材料,包括铂基稀土焦绿石R2Pt2O7(R=Gd,Tb,Dy,Ho,Er,Yb)、镱基焦绿石Yb2B2O7(B=Ti1-xSnx,Ti1-xGex,0≤x≤1)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平板微腔中激子和光子的耦合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最开始是用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s)作为反射面形成的微腔,后来出现用金属镜代替DBRs。相比其他各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