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城理论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英国,并且在二战之后成为西方国家应对“大城市病”的重要发展手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城建设的热潮,相关理论也得到完善。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借鉴传统新城理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新城一直处在一种连续性的阶段发展之中,并且在当前几乎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导现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空间的扩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城发展至今,已经不能用西方的传统新城理论框架完全解释,本文即是以我国新城发展对传统理论的新演绎为主题,以我国新城的全局发展历程为视角,试图构建中国式新城发展的理论系统,并以江宁新城的成长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首先通过国外对传统新城的研究内容以及我国对新城的研究内容的综述,构建了新城的内部特征、外部关系和发展机制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框架,将我国新城发展分为卫星城、开发区、城市新区和综合化新城四个阶段,具体探讨了我国新城在规模尺度、功能演进过程、与中心城市关系、在区域中的作用等方面与传统理论的差别,以及我国在改革开发之后经济社会形势、城镇化战略、行政区划变更和当前城乡统筹发展背景等机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 在实证部分,主要针对江宁从农业郊县到产业开发区再到当前向综合新城转型的成长发展过程,依据理论部分提出的研究框架,具体验证和分析了江宁新城在内部特征、外部关系和发展机制三个方面的情况,论述了江宁对以开发区为契机成长于大都市边缘区的我国新城的代表性。 最后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指出当前我国新城只是沿用、借鉴了传统理论中“新城”这一名称,但是从事物发展实质来看,已经不再是传统“新城理论”下作为疏散大城市压力的新城了,不论在城市的规模尺度、职能定位、区域互动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理论有着很大的差别。我国新城发展到当前,更多的是一种城市空间扩张的手段和推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图景。同时也因为时代背景和发展机制的变化使得当前我国新城处在更加剧烈的动态发展和演进当中的,成长为不同于传统“新城理论”的中国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