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修辞(oxymoron)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指将两个意义互相矛盾或互不调和的词放在同一词组中,从而产生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效果。从表面看,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的,然而,正是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引发了人们深层次的思考,使人觉得乍看似乎出乎意料之外,细想却又合乎情理之中,进而达到其出奇制胜的艺术感染力。这一修辞方式常被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辨证规律,或表达人内心世界复杂的心理矛盾。中外学者对矛盾修辞法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迄今为止大部分研究都关注于其结构及修辞或语用效果上,而相对于人们使用和理解矛盾修辞的认知过程,关注却不是很多。因此,本文旨在以概念整合理论为主要框架,从认知的角度对矛盾修辞的理解机制加以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对现有的矛盾修辞研究做出有益的补充。Fauconnier (1997:1)指出,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是我们思考及行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合成过程(blending)通过局部空间映射(partial cross-space mapping)将两输入空间(input spaces)联系在一起。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分别映射于两输入空间。这两个输入空间被有选择性地投射于第四空间——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四个空间通过投射联结(projective links)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矛盾修辞在人们头脑中建立两个输入空间及一个类属空间,这两个输入空间投射于合成空间。但构成矛盾修辞的两部分为反义词语,在二者建立起的输入空间相互映射时势必会产生冲突,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成分(counterpart elements)相互矛盾,无法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合成过程陷入僵局。语境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有选择性地“激活”(activates)两输入空间的对应成分。在此过程中,我们给予对应成分具体的语境信息以及人们的背景知识、结构和逻辑。被激活的对应成分因此失去了矛盾特征并在两输入空间建立了一些联系。这些联系使得所有对应成分投射入合成空间。此时,语境分析将合成变得合理可行。总之,语境分析通过“激活”对应成分,消除了两输入空间的矛盾关系,从而使得整合顺利进行。根据组织框架(organizing frame)及四空间在网络中的关系,我们可得到四种概念整合网络:最简网络(simplex networks)、互映网络(mirror networks)、单畴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及双畴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s)。由于很难找到纯粹的最简网络矛盾修辞,我们在文中利用互映网络、单畴网络及双畴网络阐释矛盾修辞理解的认知过程。本文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矛盾修辞这一语言现象。然后说明了将矛盾修辞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原因。接着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目标,即用概念合成理论来阐释矛盾修辞的理解过程。文章第二章主要是对国内外在矛盾修辞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短的回顾,包括词源,定义,以及其产生的理论基础。说明了传统研究中矛盾修辞的两种分类方法,其修辞效果及其成分分析。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探讨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从整合的要素,整合网络类型,组织框架等几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综合的论述。文章第四章在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上对“四空间”的整合网络略作修改,旨在更详尽的阐述矛盾修辞的认知过程,并通过几个矛盾修辞的实例进一步论证这一过程。最后文章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矛盾修辞,同时强调语境分析在理解矛盾修辞过程中起着通过“激活”对应成分,消除两输入空间的矛盾关系从而使其整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