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是常见于中年妇女的一种增生性乳腺疾病。本病多表现为乳腺大导管内的息肉样肿块,约90%的病例为孤立、单发,伴有病变导管的明显扩张。血性乳头溢液是病人的常见症状。原认为该病为良性增生性疾病,极少恶变,但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己证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单克隆属性,属肿瘤性增生,并已存在抑癌基因的突变。进一步明确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关系已经引起了肿瘤工作者的重视。中期因子(MK)是一种新的碱性肝素样结合生长因子,在多种肿瘤及癌前病变中有异常表达,且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抗细胞凋亡及预后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作用最强的、最具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它是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是肿瘤微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的关键因素。其在多种癌前病变中亦呈异常表达。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DP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K和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乳腺导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探寻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阐明乳腺导管癌与IDP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属浸润性非特殊癌)及35例IDP石蜡标本中VEGF、MK的表达水平。运用相关性x<2>检验分析二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对二指标作等级相关分析,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结论:
1.Mk在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7.14%、63.75%,MK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提示MK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中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2.VEGF在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O%、42.86%、68.75%,VEGF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提示VEGF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中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MK和VEGF的表达随分期增高阳性率升高,提示二者均可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4.MK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趋势,VEGF 可能是MK在肿瘤发生发展作用机制中的环节。
5.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似,导管内乳头状瘤细胞中也可见MK和VEDF表达增高,本研究结果提示IDP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乳腺癌前病变时期,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