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以农村留守家庭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i77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诸多变化中,农民工进城应该是影响最为深远、最为广泛的事件之一。在数量极其庞大高达1.3亿之巨的农民工群体背后,是一个长期为社会所忽视的群体,与农民工有亲缘关系的“留守家庭”以及成员,也即农民工家中的配偶、老人与孩子,他们也被称之为“留守妻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本文针对留守家庭的社会公共服务缺失这一社会问题,对农村公共服务展开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文章总结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四种主要供给方式,分别是政府供给方式、私人机构供给方式、非营利机构供给方式和社区供给方式;文章指出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所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留守家庭的实际,对我国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这些问题的制度根源;继而提出了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提高留守家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政策措施,尤其针对留守家庭中的不同成员,设计了各类社会服务项目。文章认为,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根本之策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基层政府向服务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
期刊
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及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促进农村新经济组织创新,适应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成为新形势下壮大农业、繁荣农村
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育改革也呼唤和谐,因为学生要在和谐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全面发展。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专业场所,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地方,是建设和谐教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