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民”概念在近代被引入中国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才逐步被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所确认。所谓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的公民。公民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承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体。公民意识是伴随“公民”概念所产生的一种能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的民众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对公民个人在国家、社会、集体生活中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和理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切都与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当代中国经济迅猛腾飞的同时,需要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自由、平等、独立等积极的意识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呼吁培养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公民意识、提高中国公民的整体素养,但是由于封建传统思想在某些方面的根深蒂固,现阶段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公民教育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的公民意识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公民及公民意识的起源和发展入手,深刻分析了当代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阐述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明确了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结合既有专家理论及实践的成果,联系实际找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文章的创新之处等内容。第二部分从“公民”概念的起源谈起,在大量阅读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西方公民意识和中国公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两方面论述了公民意识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论述了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这主要表现为在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方面存在缺失现象,随后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传统文化因素、政治经济因素和公民教育因素。第四部分阐述了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特征: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为准则、被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进而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时代需要的公民意识的重要性。第五部分在总结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学术界对公民意识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培养公民意识的方法和路径: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当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打好经济基础;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政治民主化改革,为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第三,全面开展公民教育事业,为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