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玺印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随着文书用纸的推广,古代玺印的形制、用印方式都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发生了巨变。而六面印又是魏晋南北朝印章中形制最为特殊的一类,其印文内容又多与六朝文书相关。但长期以来,对这类印章缺乏系统的研究,对于六面印的性质,学界普遍持实用印的观点。第一章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了回顾,对自清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对主要方法进行介绍。第二章对已有的六面印资料先作系统整理,资料来源包括:旧谱著录(自明代晚期至新中国成立)、考古发掘、博物馆馆藏(不含考古发掘品)、国内私人收藏和日本所藏的六面印,总数达104枚。其中,考古出土的六面印由于具有科学的出土信息,文中将其作为基础资料重点介绍。这五类来源的六面印资料,可参见文末附表一至附表五。第三章根据部分六面印的印主人姓名和印文中涉及的职官地名,结合印章出土的墓葬时代、出土地点和历史文献,确定部分六面印的时代。时代可基本确定的六面印有约有20枚,从东晋中期一直延续到南朝萧齐,时间跨度达百年以上。在此基础上,将其他六面印与时代确定的六面印相对比,从而推断其时代。第四章先利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根据印纽的形制对六面印进行型式分析。将已有的六面印分成A(方柱纽)、B(带二层台的方柱纽)、C(覆斗形纽)三型。依据纽横截面形状将A型印分为Aa(截面呈长方形)、Ab(截面呈正方形)两个亚型,并试图对其演变规律进行探讨。从时代可确知的六面印来看,Aa型可能是六面印的主要型,东晋中期即已出现,并一直流行到南朝齐;而Ab型可能出现于东晋晚期以后。六面印随时间演变的规律不甚明显,总的趋势似乎是印纽逐渐升高,但时常出现“返祖”现象。在分型的基础上,结合印章的出土地点讨论各型六面印的空间分布情况。第五章研究六面印的印文,先将其分为印主人身份信息和文书用语两大类,再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印主人身份信息类主要包括姓名、字表、家族地望、职官身份等内容;文书用语又可分为文书体例类与封缄用词类,反映了六朝时代的文书体例和文书封缄制度。对印文的文字风格、凿刻方式,采取实验考古的方式进行研究,模拟制作了两种风格的文字笔划。由于印文中多处涉及文书体例和封缄用词,为方便讨论六面印的性质,第六章又对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书载体和文书用印作了研究。结合文献和实物资料,揭示出东晋南朝时期普遍用纸张作为文书载体,纸质文书用印方式已转变为“钤朱”使用。在此基础上,第七章结合印章形制、公印用印制度、出土环境以及几例特殊的多面印,对六面印的性质进行推断。认为六面印是一种专门用于随葬的殉葬印,并试图探究六面印与道教葬仪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六面印主要流行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专门用于随葬的殉葬印。东晋南朝六面印印纽为柱状纽,横截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印文多为悬针篆;十六国、北朝六面印为覆斗形纽,印文较多地保留了汉代缪篆的特征。其印文内容可分为文书用语和印主人身份信息两大类,前者可能供墓主人死后封印冥界文书,其印文近乎完整地模仿了当时的文书用印,其用途可能与特定的葬仪相关;后者起到誌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