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当代文坛著名的小说家,他与马丁·艾米斯、伊恩·麦克尤恩一起被认为是当代英国文坛的“三剑客”。尽管巴恩斯在采访中强调每一部作品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来研究巴恩斯的小说,可以看出在他的作品中一脉相承的是他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作为一位具有敏锐历史意识的小说家,巴恩斯对历史、历史叙事及其背后的权力网络的思考与描绘,与新历史主义最为贴近。
作为英国当代文坛巨匠,朱利安·巴恩斯毫无疑问受到了文学批评家和各种媒体的青睐,他本人也倾向于在采访中表达自己观点。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朱利安·巴恩斯访谈录》以及各种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等对巴恩斯的访谈,收集与他相关的第一手材料,不再忽略作家这一创作主体也是说话者的事实,倾听巴恩斯对自己的作品及其历史观阐释的声音,由单向批评走向对话批评,以期为研究巴恩斯的历史观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角度,进一步挖掘他的小说的深层次的内涵,再结合文本《时间的噪音》的分析来探究巴恩斯的历史观。
本文共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巴恩斯的生平及其作品、作品中呈现的他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朱利安·巴恩斯访谈录》和《时间的噪音》以及文献综述。同时,本章也简要介绍了新历史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为本文建构理论框架,并指明该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指出巴恩斯质疑“大历史”的真实性主要是由于站不住脚的历史证据,不可靠的记忆以及无处不在的权力。他认为历史证据是碎片化的,是不完整的,是历史创造者的个人印记;而且记忆是不可靠的,因为人们通常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遗忘,美化以及加工自己的记忆;他认为“大历史”是被权力塑造的,是权力和斗争的历史。第三章则探讨了巴恩斯为何坚持以自己的方式阐释历史。新历史主义认为艺术作品是商讨的产物,巴恩斯的作品也不例外。文章认为巴恩斯对于历史的阐释是他作为作者与其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身份商讨的产物,包括:他与自身经历的商讨,使得他开始关注并思考历史的本质;与社会的商讨,使得他关注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在历史书写中更加关注政治因素,关注历史背后权力关系的塑造;与读者的商讨,使他在小说中通过构建一种游戏机制来表达他对真实和虚构的看法以及他本身的历史观,使读者沉浸其中,并塑造自己的主体地位。第四章指出巴恩斯通过“反英雄”人物——肖斯塔科维奇的塑造,轶事传奇的杂糅以及历史叙事的断裂,用小写的复数的历史来取代大写的单数的历史,消解传统的宏大叙事,以期更为接近真实的历史并重写“小历史”。
最后,本文发现巴恩斯在访谈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和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历史观是相互印证的,他本人的历史观和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有吻合之处。他质疑已知的历史,因为他认为历史不过是另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虚构情节,并且受到了权力的塑造,是大写的历史,所以他关注存在史料之外的个人的小写的历史。巴恩斯通过将自己的创作与个人成长经历、对历史和艺术的看法与当时社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审美趣味调和起来的同时,来阐释历史,塑造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对“懦弱的英雄”——肖斯塔科维奇的勾画,轶事传奇的杂糅以及历史叙事的断裂,表现了巴恩斯对普通人物的关注,对历史和艺术关系的思考,即只要内心的音乐足够强大,就能淹没时间的噪音,转化为历史的低语。
作为英国当代文坛巨匠,朱利安·巴恩斯毫无疑问受到了文学批评家和各种媒体的青睐,他本人也倾向于在采访中表达自己观点。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朱利安·巴恩斯访谈录》以及各种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等对巴恩斯的访谈,收集与他相关的第一手材料,不再忽略作家这一创作主体也是说话者的事实,倾听巴恩斯对自己的作品及其历史观阐释的声音,由单向批评走向对话批评,以期为研究巴恩斯的历史观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角度,进一步挖掘他的小说的深层次的内涵,再结合文本《时间的噪音》的分析来探究巴恩斯的历史观。
本文共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巴恩斯的生平及其作品、作品中呈现的他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朱利安·巴恩斯访谈录》和《时间的噪音》以及文献综述。同时,本章也简要介绍了新历史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为本文建构理论框架,并指明该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指出巴恩斯质疑“大历史”的真实性主要是由于站不住脚的历史证据,不可靠的记忆以及无处不在的权力。他认为历史证据是碎片化的,是不完整的,是历史创造者的个人印记;而且记忆是不可靠的,因为人们通常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遗忘,美化以及加工自己的记忆;他认为“大历史”是被权力塑造的,是权力和斗争的历史。第三章则探讨了巴恩斯为何坚持以自己的方式阐释历史。新历史主义认为艺术作品是商讨的产物,巴恩斯的作品也不例外。文章认为巴恩斯对于历史的阐释是他作为作者与其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身份商讨的产物,包括:他与自身经历的商讨,使得他开始关注并思考历史的本质;与社会的商讨,使得他关注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在历史书写中更加关注政治因素,关注历史背后权力关系的塑造;与读者的商讨,使他在小说中通过构建一种游戏机制来表达他对真实和虚构的看法以及他本身的历史观,使读者沉浸其中,并塑造自己的主体地位。第四章指出巴恩斯通过“反英雄”人物——肖斯塔科维奇的塑造,轶事传奇的杂糅以及历史叙事的断裂,用小写的复数的历史来取代大写的单数的历史,消解传统的宏大叙事,以期更为接近真实的历史并重写“小历史”。
最后,本文发现巴恩斯在访谈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和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历史观是相互印证的,他本人的历史观和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有吻合之处。他质疑已知的历史,因为他认为历史不过是另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虚构情节,并且受到了权力的塑造,是大写的历史,所以他关注存在史料之外的个人的小写的历史。巴恩斯通过将自己的创作与个人成长经历、对历史和艺术的看法与当时社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审美趣味调和起来的同时,来阐释历史,塑造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对“懦弱的英雄”——肖斯塔科维奇的勾画,轶事传奇的杂糅以及历史叙事的断裂,表现了巴恩斯对普通人物的关注,对历史和艺术关系的思考,即只要内心的音乐足够强大,就能淹没时间的噪音,转化为历史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