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而又常谈常新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张载在儒学天道观的基础上提出“自立说以明性”的立场,建构了一套自己的人性理论。张载的人性论思想,既肯定了人性的本然善性,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既为人性“立本”,又不忽略人性的现实层面;既诠释了人牛价值之终极目标,又为达至此目标提出了修养路径。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对中国古代人性理论的总结利发展。
论文共分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闸述了张载以“太虚”为核心所创建的儒家新的天道观。
张载的天道观以太虚为宇宙本休,太虚是超越气(宇宙万物)而内在于气(宇宙万物)的存在本身,是气(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太虚具有:无形、至实、永恒、湛一、至静等特征。太虚与气及宇宙万物的关系体现在他的“虚气相即”的命题中,太虚为本,气为用。太虚与气既有区别、不同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面,二者共处于一个有机统一体之中。气则是万物之“成质”者,是天地万物的宇宙论始源。宇宙万象之生灭就是“气”之聚散或气化的结果。张载通过虚气相即将天道与人道相贯通,使其天道观成为人性论的理论根基。
第二部分分析张载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理论贡献。
张载的人性论思想与传统的儒家人性学说存在着紧密的思想渊源关系,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历史上丰富的人性说的理论资源后。他以“虚”为本;以“气”为用,在“虚气相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性“二层”说——“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其中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是人的本性,它具有永恒、普遍、不变、至善、潜在的特征,它规定着人之为人,是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根据;禀“气”而成的“气质之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因人禀气不同而异,且内含“善恶”因子,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的原因和根据。“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不是并列而是形上与形下、体与用、本与末的关系。人性二层理论说明了丰体人性发展的多维向度,即主体人的现实发展呈现出可善可恶的过程。这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第三部分论述张载人性论思想的归宿。张载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气质之性的蔽塞和习染侵扰,所以可能为恶。为了恢复先天的善性,就必须变化气质,通过强学、守礼、立志、养气、虚心、致诚等功大改过迁善,使善恶混同的气质之性返本于绝对的善的天地之性。张载立足于一种宏大的总体宇宙视野,在对万物作出终极价值定位的基础上,确立了人在总体宇宙中的丰体地位以及人所应具的宇宙责任感和担当感。它要求人超越物我以继天立极、顶天立地,进而达至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这就是人性论思想的归宿-圣贤境界。
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张载人性学说的创立,是对中国古代人性理论的总结和重要发展,并对后学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重建和人格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