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现国内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CHD)1100万,心血管死亡率居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CHD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其仍是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心脾同治理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发挥着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系统评价和数据挖掘方法进一步探明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配伍规律。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D的作用机制目的 研究心脾同治方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预测其治疗CHD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心脾同治方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3.7.2 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 OMIM、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HD疾病靶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经Uniprot数据库校正后,使用Venny2.1分析工具获得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进行靶点基因蛋白互作(PPI)分析,将PPI网络文本文件导入Cytoscape3.7.2中,筛选出PPI网络核心靶点。将药物-疾病共有靶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与基因本体论(KEGG)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7.2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利用软件中的Network Analyzer工具推测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作用通路。结果 经机体外源化学物吸收(ADME)筛选后,提取黄芪活性成分20种、白术活性成分7种、当归活性成分2种、丹参活性成分64种、黄连活性成分14种、莪术活性成分3种,其共同作用于224个靶点基因;检索OMIM、DrugB 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得CHD疾病靶点基因1990个,二者取交集,筛选出交集靶点129个。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进行靶点基因PPI分析,筛选出PPI网络核心靶点15个,包括主要有STAT3、JUN、AKT1、MAPK1、TNF、TP53、RELA、MAPK14、MAPK8、IL6、APP、VEGFA、CXCL8、EGFR、FOS。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心脾同治方基于2209条生物过程、148项分子功能、96项细胞组成、193条信号通路,发挥调治CHD的作用。结论 预测心脾同治方可以通过PTGS2、PTGS1、SCN5A、ADRB2等关键靶点,调控FSS、AGE-RAGE、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从抗动脉粥样硬化(AS)、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提高心肌能量代谢、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维度共同发挥效用。二、心脾同治法治疗CH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目的 通过Meta分析科学评价心脾同治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心脾同治法治疗CHD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1.筛选标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CHD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限制;干预措施方面,试验组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心脾同治中药治疗,对照组为CHD常规西医治疗;疗程≥14天;结局观察指标包括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各四个,分别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与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3.根据检索策略检索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包括文献的一般资料、研究对象的特征、干预措施、疗效指标及文献的质量评价等。4.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与Meta分析。5.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3424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7篇,总样本量为1460例,其中试验组748例,对照组7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脾同治中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心绞痛症状有效率(RR=0.22,95%Cl=[0.1 7,0.26],P<0.00001)、心电图有效率(RR=1.34,95%C1=[1.25,1.44],P<0.00001)、中医证候有效率(RR=1.27,95%C1=[1.13,1.42],P<0.00001)、hs-CRP(MD=-2.29,95%Cl=[-2.80,-1.77],P<0.00001)方面,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分析纳入文献的心电图疗效发表偏倚,基本呈不对称散点分布,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8项研究观察了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其中3项研究出现了不良反应。试验组出现轻微胃部不适、腹泻、头晕,坚持服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发生轻度头晕、腹泻,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二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出现肝功能异常病例,停用他汀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胃部不适者加用抑酸药后好转,考虑与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有关。结局指标的GRADE评级证据质量均为低级。结论 心脾同治中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心电图与hs-CRP,其干预CHD具有一定疗效,具备较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普遍不高,故仍需更多高质量循证证据提供支撑。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心脾同治法的配伍规律目的 通过小样本量心脾同治处方,探究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配伍规律。方法 基于前述Meta分析研究中的心脾同治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统一中药名称。在二次核对处方数据的基础上,将心脾同治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应用“统计报表”模块对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分布、归经分布等进行统计;基于“数据分析”模块,设定支持度和置信度,筛选并分析高频药物组合及其关联特征,本研究不进行熵聚类新方药物组合分析。结果 17首处方共涉及中药40味,累计使用170频次,前10位高频中药依次是黄芪、丹参、党参、甘草、川芎、白术、茯苓、红花、当归、赤芍。心脾同治药物的四气以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脾、心二经用药频率最高。取支持度为6,共得到57个常用药物组合,包括27组对药、22组角药和7组串药,共涉及9味中药。设置支持度为6、置信度为0.9,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18个。结论 脾胃受损,元气不足,继发气滞、湿蕴、痰阻、瘀血是胸痹的重要病机之一,故辨治胸痹可从脾治心。本研究通过分析小样本量心脾同治处方,初步探明了胸痹辨治中心脾同治法及其用药的规律特征。心脾同治用药特点可概括为:立足心脾、寒温并用、甘以健脾、苦以燥湿、辛以活血。补气健脾、祛湿化浊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四味药为主导,和血药与活血药合用,丹参、川芎、红花、当归可谓心脾同治法中活血祛瘀之主帅。黄芪、丹参在心脾同治中常作为君药使用,使用剂量较大,“黄芪-丹参”为心脾同治中最经典的药对。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