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深入分析长江中游地区长寿水平的时空演化规律,找出长寿水平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区域人口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文章以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1990~2010年长江中游地区长寿水平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20年来,长江中游地区长寿水平提升显著。百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百岁人口比率、高龄水平和预期寿命不断提升,人口健康状况持续改善,高龄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以及长寿综合水平不断追赶全国水平,但是百岁人口比率与全国的差距不断扩大。(2)20年来,长江中游地区长寿水平差异显著。省级尺度上,湖南省百岁入口数量、百岁人口比率和高龄水平以及长寿综合水平比较高;湖北省预期寿命高于湖南和江西。地市尺度上,①益阳、郴州、永州、怀化、湘西州5市是区内人口长寿的典型地市。②宜昌、长沙、邵阳、张家界、益阳、郴州、娄底、南昌、赣州、宜春10地市高龄水平均高于同期地区高龄水平。③武汉、黄石、荆门、潜江、长沙、岳阳、常德、益阳、郴州和新余10地市预期寿命直高于全国水平。县级尺度上,①百岁人口聚居分布明显,汉江以北地区是百岁人口稳定集聚地,鄂西北和赣江以东地区百岁人口分布较稀疏,百岁人口重心一直位于区域几何重心的西部;丘陵山区百岁比率较高,平原地区百岁人口比率比较低;鄂北、湘西山区、南岭山区是百岁人口比率热点主要分布区,江汉平原、赣江和鄱阳湖以东地区是百岁人口比率冷点主要分布区,至2010年已有5县(麻阳、津市、洞口、广水、钟祥)百岁人口比率达到长寿村评选标准。②湘西山区、罗霄山区和南岭山区高龄水平一直比较高,是高龄水平热点稳定分布区,鄂东北、江汉平原和赣闽山区高龄水平较低,是高龄水平冷点稳定分布区。③区内各县预期寿命增长迅速,市辖区预期寿命普遍较高,山区县域预期寿命增幅较快。(3)长寿现象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个体因素息息相关。自然地理因素上:①百岁人口数量、百岁人口比率、预期寿命与年平均风速成正相关性。②高龄水平与七月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成负相关。③百岁人口数量、预期寿命与各县平均海拔成负相关性。④江汉平原长寿综合水平较低可能与当地的水污染有一定的关系。⑤鄱阳湖区周边地区长寿综合水平较低可能与当地尘土中重金属超标有关。⑥丘陵山区长寿水平比较高,可能与其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优良的空气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人文地理因素上:百岁人口数量、百岁人口比率、高龄水平和预期寿命与地区经济总量、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人均GDP、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万人床位、万人医生数、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12项指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等级相关性,通过因子分析,可将上述12个因素归纳为“经济教育因子”、“社会保障因子”、“医疗卫生因子”、“人口因子”;此外,文化氛围、个体因素也与长寿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