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非农产业向城市汇聚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最具优势、最具活力和发展潜质的核心地带,是西部地区经济中心和增长极,肩负着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成渝经济区存在着半城镇化现象明显、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城镇规模体系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对成渝经济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展开研究,探索其时空演变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县域城镇化发展,在综合分析成渝经济区发展优势条件与城镇化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化内涵,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3个大的方面入手,构建了成渝经济区县域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分别计算了各县域2002年、2007年、2012年的城镇化水平。利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锡尔指数计量方法,分析了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差异程度。借助ArcGIS软件和ESDA软件,分析了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差异的异质性与关联性。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2~2012年,成渝经济区各县域的城镇化水平绝对差异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2)成渝经济区县域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成都平原经济带的内部差异引起的,其对整体贡献率超过了50%,同时经济带之间的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3)从空间格局特征来看,成渝经济区县域城镇化水平经历了由“低聚高散”向“双核结构模式”分布形态的转变。(4)城镇化重心、经济重心、社会重心大致呈现“东南—西北”走向,总体沿着“成渝发展轴”的方向朝着靠近几何重心的位置演变,这与重庆直辖后经济的强大集聚能力有关。人口重心偏向成都一方转移,这与成都在第三产业上的竞争优势有关。(5)2002~2012年,成渝经济区县域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呈现一定高值聚集与低值聚集的态势。“高-高”类型区域主要分布在成都经济带和重庆经济带,“低-低”类型区域主要分布在经济区中部,形成一个倾斜的“8字形”。要提高成渝经济区域镇化水平,应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科学选择城镇化模式;依托产业带动,促进人口就地转移;同时,完善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以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