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地块位于华南地块东南部,其北东段的闽西北地区零星的出露基底变质岩系,自古元古代形成以来,至晚古生代遭受强烈的变质变形,经历高角闪岩相—混合岩化作用。本论文主要运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系统的采样、岩相学研究、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微量元素、角闪石和黑云母40Ar/39Ar定年以及矿物化学成分测定等研究方法,旨在揭示闽西北地区混合岩中新成体、长英质副变质岩以及基性变质岩的年代学特征和存在的相互关系,从而讨论本区变质岩系演化过程及其在前寒武纪Rodinia超大陆重建中的响应。获得主要认识如下:1.根据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华夏地块闽西北地区变质岩系可分为两种类型,(1)经历中高级变质作用且发生流变的岩石和(2)经历过中级变质作用且发生韧性变形的岩石。本次研究所得的新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以及前人的年代学研究表明,由于早-中古生代(~473-~423 Ma)的构造-热事件对闽西北地区变质岩产生的强烈再造作用,使其成为复杂的变质变形地质体,应采用“杂岩体”对其命名,代替原先所使用的如“群”、“组”等岩石地层学分类命名方法。2.华夏地块副变质岩原岩中锆石U-Pb年龄图谱中,位于~1800 Ma处明显的峰值表明其与北美基底物质存在一定联系,而不同于东印度和东南极年龄图谱。尽管在西澳大利亚的锆石年龄图谱中也存在~1800 Ma的峰值,然而其176Hf/177Hf比值(0.280706-0.281510)显然低于华夏地块南西段的比值(0.281515-0.282098)和此次对华夏北东段研究结果(0.281232-0.282213)。另外,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西北部在古-中古元古代时期存在存在显著的新生地壳物质,这一特征完全不同于西澳大利亚。这些证据表明,华夏地块同北美大陆存在着相似性,从而佐证Li et al.(2008)的Rodinia超大陆重建方案,即在晚中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聚合之前以及聚合过程中,华夏地块同西Laurentia大陆相邻。3.闽西北地区长英质副片麻岩的原岩为不成熟沉积物,包括硬砂岩、长石砂岩以及岩屑砂岩等。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发生在新元古代(820±6 Ma,780±6 Ma,776±6 Ma,758±3 Ma,740±8 Ma和722±9 Ma)的几次岩浆事件,其沉积时间上限可能不早于中新元古代(~680 Ma)。大量变质岩中含有0.99-0.72 Ga的碎屑岩浆锆石,说明这些构造-热事件的记录可能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相关。4.在闽西北地区测得的La-ICPMS锆石U-Pb深熔年龄新数据表明,该区存在强烈而广泛的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并可能与造山运动相关。此次造山运动起始于中寒武纪,持续至中泥盆纪,其间存在三个主要期次(~473 Ma、~445 Ma、~423 Ma),并且其主要造山事件(包括同造山和后造山熔融)在华夏地块北东段发生于~473-~407 Ma,在其南西段则发生于-468.415 Ma。华夏地块古生代年龄图谱中存在的峰值(约488、471、455、440和415 Ma)处于秦岭-桐柏-大别在早-中古生代(512-406 Ma)发生的造山事件时限内。这说明当时两个造山事件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相互作用。5.闽西北地区“加里东”造山事件的延续时间不短于~50 Myr,始于~473 Ma(早奥陶纪)或更早,完成于~423 Ma(中志留纪)或更晚。华夏地块的“加里东”造山事件的起因更可能是陆内碰撞而非洋壳俯冲或弧陆碰撞。闽西北地区天井坪杂岩体、交溪和麻源杂岩体不均一的冷却曲线,以及华夏地块不同区域发生深熔和岩浆事件的时限存在的差异性,暗示了“加里东”构造-热事件在华夏地块造山带的不均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