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用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出的“刺点”这一概念来对绘画当中的叙事性进行探讨。罗兰巴特指出,刺点是照片中一种异质的要素,并根据是否具有刺点这一特征将照片分为两类:有刺点的照片是二元的照片,没有刺点的就是一元的照片。刺点这种异质的要素在绘画中同样存在,它是相对于绘画中的完整性而言的,刺点破坏了完整性,也就破坏了图像的一元性和可理解性。 具象绘画中完整的叙事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绘画语言的完整,第二是叙事逻辑的完整。因此,绘画中的刺点也体现在这两方面,当某种成熟的绘画语言中出现了与之不相称的视觉要素,就会形成画面中语言上的刺点;当画面内容中出现了不合理的因素,造成了叙事逻辑上的矛盾和混乱时,就形成了绘画叙事中逻辑上的刺点。这两种情况中,刺点都赋予了绘画一种二元性。 刺点的出现和发展伴随着绘画史的发展,它曾经出现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在马奈的绘画中,刺点颠覆了古典主义绘画法则,引发了现代主义的语言革命;在马格利特的绘画中,刺点运应后现代主义而生——它表达出了属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歧义,暧昧和模糊的特点。从此,制造刺点也变成了后现代主义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叙事基本上都在建立某种“二元结构”。 当代绘画中,制造刺点的方法有了更多的扩展,而且,不论是语言中的刺点,还是逻辑上的矛盾,艺术家常常将它们混合使用以表现自己的主题。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刺点也成为绘画艺术家常用的元素,特别是在近来大热的“坏画”现象中,刺点更是以各种形态出现,艺术家制造刺点的手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刺点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绘画中的标志性语言。本文通过研究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坏画”艺术家作品中的刺点,挖掘他们作品背后不同的二元叙事,以找到“坏画”这阵艺术潮流背后的起因,形成,它对中国语境的特殊表达,通过将这种“坏画”现象与西方当代艺术中出现的刺点进行比较,找到它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作用和它所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