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逢雨即涝、雨后即旱这对矛盾体已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协调好城市与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城市雨洪管理的主流。海绵城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国家层面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海绵城市的建设要达到怎样的指标,如何实现该指标,是各地在建设海绵城市时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深圳市鹅颈水流域为研究区域,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及实施经验,结合我国城市雨洪管理的研究进展及研究区域现状条件提出了该区域径流总量控制的目标。论文从规划角度利用容积法对径流总量控制指标进行分解,同时借助SWMM模型对指标分解的结果进行不同雨型的模拟验证,为各地在落实海绵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时提供一种研究思路。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雨洪管理水文控制指标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区域本底现状提出了本文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值。随后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雨洪管理模型并重点介绍了本文采用的SWMM模型,利用该模型中的LID模块对研究区域的海绵设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模拟,为海绵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的考核提供一种方法。其次,结合该区域的用地性质、竖向高程、雨水管网等数据,搭建了研究区域的现状SWMM模型。利用Morris筛选法对模型的水文水质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3场实际监测的水文水质数据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率定误差检验系数ENS范围是0.634~0.861,R2范围是0.698~0.96,率定结果较好,得到了一组适用本地的模型参数。再次,从规划角度对研究区域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案进行容积法分解,研究并制定了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的总体思路,即总指标的确定→确定用地布局→初步布局海绵设施→各海绵设施的调蓄容积→区域海绵设施的总调蓄容积→反复调试直至达到总指标→最终确定各地块的海绵设施类型及规模。最后,根据研究区域规划建设情况,利用本地化的参数搭建规划SWMM模型,对上述指标分解的结果进行3年连续降雨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均能到达本文提出的指标值,这表明在当前阶段用容积法对径流总量控制指标进行分解可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