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环节,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还能缩小城乡生活差距和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有财政资金、金融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和农民自筹资金。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属性强和营利性差,很难取得商业信贷资金的支持,民间资本和农村自筹资金既缺乏有限的引导导致涉足的基础设施少,又因为自筹金额有限而无法承担重任。因此,财政投入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而研究政府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的效应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江西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经过市场经济的多年发展,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发展的转型期,转型要有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跟进,以有力支撑本次农业转型。因此,江西省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注重财政对农村公共品投入规模的增长,还要重视财政支出产生的效应,从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满足新时期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首先,本文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的相关理论,包括介绍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支出及效应的概念,阐述了关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品理论,解读了即使有效的市场也无法提供农村基础设施的市场失灵,这种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并且剖析了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的传导机制。在江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过程中,通过总量分析得知江西省一直忽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直到1998年特大洪水后,才加大投入但增长缓慢;通过结构分析得知江西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不稳定,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波状变化,而且水利建设支出占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接近70%;通过弹性系数分析得知很长时间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落后于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近些年才得到改善。其次,在对江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的效应分析中,本文构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纯收入,以及各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纯收入的贡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有助于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的提高,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都会带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对少数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则表现为负相关。最后,在前面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总量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依赖财政直接投资等问题,认为原因是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主体缺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偏离农户需求、相关法律立法不足且执行不到位,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由此提出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多元化、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表达机制、健全"一事一议"制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体系和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