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掠夺式的索取,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越来越多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脆弱区逐渐引发了学者们的重视。由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制约与影响,因此生态脆弱地区往往又伴随着贫困现象的发生,我国95%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基本保障,也是生态的载体之一。无论是提高生态承载力以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还是促进经济发展以改善贫困问题,许多关键方式和途径最终都要落在“土地”上。可以说,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的真正原因是未能和谐处理的人地矛盾,生态恶化与贫穷的恶性循环的起点也是不甚协调的人地关系。土地整治作为科学高效利用和治理土地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具有建设生态文明、缓解人地矛盾、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功能,研究扶贫视角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整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对土地整治模式及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总结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评价了土地整治潜力;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从自然、社会经济两个角度评价了区内的土地生态现状;最后,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以土地生态状况为约束,以扶贫为目标,进行了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构建了各区域的土地整治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榆县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2009-2015年间,通榆县耕地增加0.53%,建设用地增加1.61%,但林地、草地、和湿地分别减少0.08%、0.79%和0.88%;盐碱地虽减少1.28%,但面积仍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16.44%;通榆县农用地质量的提升空间较大,农用地整治潜力在空间上自西向东呈递减的趋势。2.通榆县土地生态脆弱性集中分布在中级水平,由于西部林草湿地资源丰富,而东部为盐碱地集中分布区,通榆县西部土地生态状况明显好于东部;通榆县境内人口密度过大,土地生态压力呈现整体较高的状态,再加上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中东部土地生态压力程度明显高于西部。3.结合通榆县土地利用现状和整治潜力的空间分异情况、土地生态现状的评价结果和县内的贫困状况,利用系统聚类法和图层叠加法,从扶贫角度出发,将全县分为生态修复与治理区、特色产业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和生态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区3个土地整治区。4.构建生态修复与治理区以改善土地盐碱化现状、实行围栏封育与生态退耕、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人口迁移为主,特色产业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以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特色产业与特色农产品、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为主,生态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区以防止草地退化、加强湿地生态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旅游产品为主的土地整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