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分析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与实践。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运用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关系的理论,分析毛泽东的认识。首先,对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毛泽东及时地、正确地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丰持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科学论断。其次,阐述了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解决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它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阶段,政治革命是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的革命,社会革命是指变革私有制生产关系为公有制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革命;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条件,社会革命是政治革命的目的。由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任务;二是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的唯一条件。
第二部分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实践看毛泽东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与文化,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短暂的经济恢复时期,毛泽东即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时期的实质就是变革生产关系”,而且又一再“加速”、“加快”,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由15年缩短到不足4年就完成了。其结果必然是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而且离实现工业化还有很远的距离。列宁说,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所需要的过渡时期就愈长。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是认识不足的。
第三部分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看毛泽东的认识。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经验时,点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速度太快了”。在这种“快”的思想指导下,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搞强迫命令,违背了自愿的原则;二是侵犯了部分中农的利益,违背了互利的政策;三是高级社公有化程度过高,规模过大,脱离生产力的实际水平。马克思丰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毛泽东在理论上也曾多次精辟地论述过生产关系与牛产力的辩证关系,正像薄一波所说,他深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深知改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毛泽东在对待社会革命发展的条件上,却未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观点,过分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第四部分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看毛泽东的认识。在我国,无产阶级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政治革命,由于我国的历史特点,是在新民主丰义取得胜利之时完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我国开始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并于1956年底完成了这一革命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在没有阶级对抗的情况下,毛泽东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其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还有必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结果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认识有直接关系。
第五部分分析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与实践出现偏差的原因。一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所限;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六部分通过分析毛泽东对社会丰义革命的认识与实践,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人为地缩短过渡时期,使中国在只具备政治条件而不具备其它条件,尤其是不具备发达的牛产力条件的情况下,过早地在全国范围内“一刀切”式地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并过快、过急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二是在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社会革命都已经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毛泽东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夺权的的政治大革命。由此得出两点肩示:一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应该坚定不移地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牛产力,不断加强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分阶段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是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党和国家就应该集中精力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为早日实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准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