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不同种类鳜鱼生长差异的生理基础与机制,比较研究了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scherzeri)和杂交鳜(斑鳜♀×鳜♂)幼鱼30d内的生长速率与日摄食量、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原(PGA1、PGA2、PGC)基因相对表达量间关系。结果表明,鳜、杂交鳜和斑鳜体重日增重率分别是(1.171±0.180)g/d,(1.019±0.104)g/d,(0.433±0.078)g/d,生长速率快慢次序是鳜>杂交鳜>斑鳜。鳜、杂交鳜和斑鳜平均日摄食量分别为(6.1±0.31)g/d、(5.26±0.33)g/d、(4.24±0.23)g/d。胃蛋白酶比活力最高部位是胃,实验前期,三种鳜鱼胃蛋白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后期,鳜、杂交鳜和斑鳜胃蛋白酶比活力分别为(347.8±13.3)U/g、(303.4±12.1)U/g、(272.1±10.9)U/g。胃蛋白酶原基因表达量随生长阶段缓慢增加,PG C:PG A1:PG A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例是1.1:1.0:0.7;鳜胃蛋白酶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为最高,杂交鳜相对表达量略高于斑鳜(P<0.05)。结果表明,3种鳜鱼的生长速率快慢与它们的摄食量大小间呈正相关,摄食量大小与其消化能力间也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利用石蜡切片技术比较了鳜、斑鳜和杂交鳜(斑鳜♀×鳜♂)胃、幽门盲囊、肠道结构特征。三种鳜鱼胃壁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组成,粘膜层包括固有层;其中,鳜、杂交鳜胃粘膜层相对厚度约为0.30±0.09和0.30±0.11,斑鳜相对较薄,约为0.21±0.13。肠道由绒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和肌层组成,内壁有褶皱,绒毛层含有杯状细胞;鳜与杂交鳜褶皱数、杯状细胞密度间差异不显著,但明显大于斑鳜(P<0.05)。鳜、斑鳜和杂交鳜幽门盲囊平均数目分别为213.8±17.3,79.3±13.2和109.8±21.8。幽门盲囊结构与肠道相似,三种鳜鱼的褶皱数目差异不显著,但斑鳜杯状细胞密度明显小于鳜和杂交鳜(P<0.05)。同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比较了三种鳜鱼胃中泌酸胃酶细胞的分布特征,三个胃蛋白酶原(PG A1,A2,C)基因探针均出现紫色杂交信号,且都位于胃粘膜层。同种鱼中,不同基因探针(PG A1,A2,C)杂交信号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种类间,相同基因探针杂交信号细胞密度大小顺序均为:鳜=杂交鳜>斑鳜,且相互间差异显著(P<0.05)。消化道结构与泌酸胃酶细胞分布差异为鳜鱼消化生理学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