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难民保护的国际法模式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社会发展悄然加速,与此相伴随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原有的生存环境不再适宜人类生存。特别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类似图瓦卢这样的岛国的生存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环境难民问题再次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大规模的难民流动和旷日持久的难民局势在世界各地持续的存在着,“环境难民”的大批涌现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难民”对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形势构成严重威胁,“环境难民”问题俨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由于“环境难民”未被纳入至国际难民法律体系中,其在现行的国际法上的地位非常模糊,从而无法获得与传统难民同等的具有国际法法律约束力的援助。在环境难民的保护中,涉及国家众多,单靠一国的力量不足以应对危机,环境恶化尤其是气候变化也是国际上所有国家共同的责任。因此,对环境难民的保护需要国际合作来完成,而在国际实践中缺少类似的国际合作且相应的环境难民保护机制仍存在制度上的空白,使得环境难民的权利保护面临着许多困境,无法对其予以有效保护。从国际法上确立环境难民的法律地位不仅涉及人权保护问题,更是关系到国际法的完善与发展,以更有效地保护环境难民等类似的弱势群体。因而,建构科学、合理的国际环境难民法便成为解决环境难民问题的必然要求。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环境难民保护”的概述。由于环境难民在学术上尚且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首先,介绍了环境难民的产生以及对环境难民概念的界定思路。其次,从保障人权、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国际责任承担三个方面论述了对“环境难民”提供国际法上保护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对“环境难民”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这部分主要是从现行国际法对环境难民保护的探索、环境难民损害诉讼保护实践以及环境难民保护所面临的困境三方面论述环境难民保护的现状。第三部分在上一部分论述环境难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四种“环境难民”保护的可行模式,在介绍四种可行模式的同时分析了不同保护模式的优势与缺陷。第四部分基于上文的分析,环境难民的保护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几种模式的对比得出最佳的途径,并提出基于新的公约构建“环境难民”保护的国际法机制。从环境难民的预防机制、权利保障机制、实施保障机制几个方面论述如何构建“坏境难民”法律保护的国际法机制。第五部分论述我国参与“环境难民”保护的启示。引申到国内,以先前的论述为基础,并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和现状,首先论述了中国参与环境难民保护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中国在环境难民保护问题上理应持有的基本立场与启示,为中国在应对环境难民保护问题上的策略提出自己的意见。
其他文献
文章以《安徽日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2004—2007年间,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报道内容的402篇报道的信源、形式、主题、版位、倾向和篇幅等指标进行内容分析。对《安徽
那一年,李大钊27岁,胡适25岁,瞿秋白20岁……他们没有将人生浪费在十里洋场的徜徉当中,没有耽搁在八大胡同的吃喝玩乐里,更没有生活在怨恨哀叹当中,没有追求个人安逸的诗和远方,而是
报纸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口感佳,自1988年从美国引进该品种培育成功后,便开始在我国大规模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类对虾养殖品种之一。随着我国海水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养殖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其中集约化养殖模式具有产量高、占地少、抗风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养殖从业者广泛采用。水产养殖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赤潮、富营养化、野生物种减少等。如何协调经
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OECD国家一直在全球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处于主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的产出总量和技术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不再。与此同时,中国正开始享受工程师红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重要参与者,通信设备制造业、安防行业等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一些传统中低技术产业虽经过长期技术
以互联网、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为支撑的第三次人工智能发展浪潮已经到来,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无不在理念和实践中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和影响,数字化出版业也正在面临着颠覆性的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根据党中央部署,目前各地正积极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专项治理工作,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国竹材资源丰富、竹木结构历史悠久、且现代竹木结构生产工艺逐渐成熟,为解决目前严峻的生态问题、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但是竹木框架中存在柱子蠕变过大和需要更大尺寸的问题,钢柱-工程竹梁的新型组合框架体系是其中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对于这种组合结构体系来说,如何形成有效的节点连接形式至关重要。课题组黄子睿博士提出了一种由上下两块耗能版和一个铰组成的耗能节点,通过合理的设计该节点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