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期中国城乡人口与用地结构的矛盾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年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他们的就业与生活大部分依赖城镇,却在农村继续保有住宅,有的甚至“旧房未倒,新房照立”。尽管逐年的城市化缩小了农村土地面积,但在不少地区农村宅基地却呈现增长之势,这不仅对耕地保护带来了压力,更对乡村补给城镇建设用地造成了阻力。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规范农村宅基地建设,引导宅基地合理流转,将废弃、闲置的宅基地纳入市场配置轨道,是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力手段,还为帮助农民通过土地价值变现获得财产性收益,降低其进入小城镇和工业小区的支付成本提供契机,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与广泛关注。国内外乡村住宅用地流转的发展阶段不一致,研究内容也存在差异。国外研究偏重城乡冲突、转入者需求和乡村发展的探讨,视角多基于农户层面。国内学者更关注制度与市场的讨论,基于农户层面的研究尚少,主要偏重障碍与驱动力分析、法律与体制健全、制度与市场经济学分析、政策实施评价等方面,亟待基于农户生计视角对宅基地流转行为展开研究。本文以农户为根究出发点,以行为学动机理论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农户从流转基础—流转决策—决策后果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对农户生计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运用Target MOTAD模型模拟了农户的生计多样化决策,运用统计分析与景观生态学方法探讨了农户生计多样化与宅基地形态响应过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提取了农户基于生存、经济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宅基地流转决策因子,运用投资风险决策模型模拟了农户平衡预期收益与投资风险而做出的流转方式决策;最后从农户生计可持续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宅基地流转政策建议。全文以三峡库区中心,我国典型贫困县云阳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参与式评估法调查了凤鸣、南溪和栖霞3镇各2个村共计568户农户的家庭特征、宅基地利用、宅基地流转决策心理等方面近万个相关数据。根据研究假设、农户调查与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云阳县农户生计非农化普遍,且呈现加速趋势。依据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差、非农劳动投入比重,将农户划分为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农工兼具型、非农主导型、非农业型五种生计类型。农户生计非农化程度与生计风险、农户收入呈正相关。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农户,生计高度依赖农业生产,农户以种粮和养猪保障收入,以少量经济作物种植与山羊饲养增加收入,以非农体力临工消耗农闲时光;农工兼具型、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农户,生计逐步或完全依赖非农活动,农户以参与体力工与服务工保障收入,以少量技术工与经商活动增加收入,保留少量种粮与养猪活动用于家庭自给。(2)农户生计多样化与宅基地利用密切相关,生计方式的重心(务农或从工)是影响宅基地规模、结构和功能配置的重要因素。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农户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计,宅基地规模变化较小,但土地利用粗放且多样化程度高,其中,纯农业户圈养与堆棚用地比重较高,农业主导型农户院坝用地比重较高;农工兼具型农户的宅基地规模较大,土地利用集约度提升,然多样性下降,堆棚用地弱化,住房用地占主导;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农户,生计中心逐渐退出农业,宅基地规模缩减,土地集约度较高,多样性下降,宅基地中生产性用地比重下降、居住性用地比重上升。(3)运用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和logistic模型对农户宅基地流转的决策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的分析表明: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普遍偏低,且从纯农业型到非农业型农户意愿逐渐减弱;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决策的影响因子不同:纯农业型以生存理性决策流转,希望通过流转改变生存环境,流转意愿高于60%;农业主导型以经济理性主导决策,生存理性次之,农业生产对宅基地暂时性的依赖限制了农户宅基地流转,流转意愿约为40%;农工兼具型以经济理性决策流转,同样受农业生产限制,流转意愿约为40%;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以社会理性决策流转,以在农村保有一宅为生计退路,流转意愿仅为30%。(4)运用决策风险模型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方式选择的模拟表明: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农户流转的最大顾虑为新宅支付能力不足,多数农户选择通过参与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自主建房等形式流转宅基地,如果能通过“集体置换”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农户宁愿放弃农业生产或农村承包地使用权。农工兼具型、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农户最担心的是流转后非农务工工不稳定,其次为新宅支付能力,如果能提供今后的生计保证,农户愿意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自主建房、转户等方式转出宅基地。(5)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对生计风险的响应不同,宅基地流转决策迥异,应根据农户生计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宅基地流转政策。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对农业边际效率低下较敏感,应通过稳定和扩大农业生产,引导农户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农工兼具型、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农户对农业以外压力(子女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敏感。应打破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福利,为农户生计非农化减负,鼓励更多农户将闲置宅基地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