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金融市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的证券价格、利率及汇率波动。为了给筹集资金、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提供多种手段,金融界创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市场和交易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衍生金融工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随着该市场的发展和交易量的扩大而不断加重。衍生金融工具既是重要的避险工具,同时又是巨大的风险源。如何科学的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便成为问题的焦点。
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到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直至学术界,都不遗余力地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进行探讨。公允价值以其面向市场、强调公平等特性在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3年12月17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出台的新准则进一步确定并全面推行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
然而,从2007年开始,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金融风暴,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这场危机爆发后,金融界人士提出: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因为他们认为,在市场大幅下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加速恶化了金融危机。曾被称为“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上几个主要的经济体都暂停或者修改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期达到“救市”的目的。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首先从公允价值定义与特征入手,从全面收益理论、现代会计目标理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理论三个角度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进而开始转入了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计量中的应用现状的探讨,对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中的应用进行了国际比较,简明介绍了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种方法:市价法、类似项目法与估价技术法。接着以这场金融危机为例,先讲述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美国金融机构把房屋抵押贷款大量证券化,发行到债券市场;众多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通过为证券提供担保或者直接购买的形式参与到这些证券的发行和交易中。美国房地产市场由高涨进入低迷,导致证券价格大幅下跌,提供担保和购买了上述证券的金融机构大幅亏损,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收缩资金,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加剧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并进一步延伸到世界各国主要经济体,带动全球股市连锁暴跌。针对这场金融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准则制定机构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暂停或者修改公允价值准则的措施,本文对这些措施加以评论,认为:一,将次贷危机归咎于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理由并不充分,顺周期特征既非次贷危机也非公允价值计量才特有的现象,它是所有商业活动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商业周期繁荣与衰退背后的推动力,即资本对利润的贪婪攫取使然,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风险的监测与管理,适时调整资本结构,而不是紧盯着一个固定的杠杆比率;二,对待各国修改或者暂停公允价值的做法,应该按照两分法的原则来客观的分析评价。一方面,对于特定对象,如在强制交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已经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暂停市值计量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对于不处于恐慌抛售的金融产品,暂停按照市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回复历史成本或使用估值模型是不合理的。三,次债产品的估值与信用评估缺乏可靠性也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尽管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如何解决非活跃市场的估值问题,使公允价值计量在主观中回归理性、减小或避免计量技术中存在的弹性空间,这是公允价值计量在未来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成熟,更加透明的风险披露,如风险价值(VaR)披露模式,详细一致的应用指南等一系列措施。对于如何缓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问题,本文从消极方面批驳了一些学者提出了所谓的平均价格法,建议科学的维持金融机构杠杆率的有序下降,金融机构应重点巩固其资产负债表,最好的方式是吸收新的资本,而不是一味地出售资产。最后,从宏观层面提出政策建议,建议完善资本市场,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加快金融机构评级体系的建设等。综合多种措施,多管齐下,使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