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普遍经济落后,发展基础较差,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因此,如何综合研究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水平、区域环境、传统文化基础、发展机遇等多种要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其发展道路和规划策略,就成为西部地区新农村规划的关键问题。在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作为建筑的使用者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了设计师的重视,并利用相关“人”的一系列理论对之展开了研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对新形势下川西地区农村聚落作出讨论的。四川是农业大省,天府之国的川西自然条件优越,从事农业的人口众多,5.12汶川地震致使灾区大量房屋损坏或倒塌,其中有很多是农房和乡镇公共建筑等。从环境行为学出发,为灾区人民设计亲切、实用、美观的绿色住区,以较小的成本投入创造和维持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业。对这种环境的营造方式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结合我国新农村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对川西地域内八个典型新农村集中居住区(聚落)实地调研基础上,对于川西平原现有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在结论指导下进行现场调研收集数据,以环境行为学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领域性、环境应激等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环境使用者对现有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满意度和意见,以及现有避震场所的情况。探讨在较理想状态下农村居住区的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以满足村民的安全性需求、地域性要求、舒适性需求、私密性需求、领域性需求和社会交往为目的提出规划和景观设计策略,如整体布局,建筑朝向、防震空间、步行空间、逗留空间、娱乐空间的景观设计等等,旨在探索如何让过去的传统经验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如何采用新的设计策略积极创建好的满足新农村住区村民心理需求的农村人居环境,以期能对将来的有关设计提出参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