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源语与目的语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文学翻译常常需要处理字里行间隐藏的文化信息。传统翻译标准强调忠实与对等。而大量翻译实践表明,绝对的对等是做不到的,文学翻译目标与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之间存在着差距。译者在处理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存在信息的增添、变形甚至扭曲。法国文艺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曾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Escarpit,1987:137)。翻译中的创造性是指译者为了再现源语所做出的主观努力,而叛逆性则是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对原作作出的客观背离。创造性与叛逆性是无法分开来的,而且此现象在翻译中普遍存在。本文拟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对《追风筝的人》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任何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与阐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阐释学与翻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哲学阐释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理解的前结构、视域融合以及效果历史等概念与创造性叛逆相结合,为创造性叛逆现象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追风筝的人》的翻译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都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该小说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剖析,并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哲学阐释学原因。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与解读,本文认为,译者李继宏在翻译中作出的创造性叛逆绝非误读与胡译,而是出于某种目的对原文作出的有意背离与改变。从语言层面来说,李继宏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对原文的删减、增译和四字词语的使用以及叙述对象的转换上。李继宏创造性地删除了一些冗余的阿富汗词汇,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通过四字词语的使用,李继宏充分发挥了译语语言的优势,使译作语言更为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此外,叙述对象的转换使译作情感表现更加突出。从文化层面来说,李继宏更倾向于归化翻译策略,通过对原文一些宗教文化意象和物质文化意象创造性的转变,使其译作更好地为译语读者理解与接受。对政治敏感词的处理,则体现了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影响;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李继宏对小说中的一些政治敏感词作出必要的创造性叛逆。李继宏的创造性叛逆不仅体现在对《追风筝的人》原文中一些形式的改变上,也体现在其某些意义的变化上,且这些创造性叛逆都是合理必要的。由于受理解的前结构、理解的历史性和偏见的影响以及出自对不同视域的考虑,李继宏在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在形式或者意义上背离原文,作出创造性叛逆。这种创造性叛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给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与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