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中,一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专业户——灶户,所谓灶户,就是专门从事盐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与中国古代的专卖制度息息相关,为历代统治者创造了巨大的财政收入。然而,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清代的灶户,相对于前代来说,在人身自由方面有了一定的松动,但并没有脱离原有的专卖体系,仍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灶户不得不在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生产,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身心受到了极大地摧残,以身体健康为代价,仅仅获得基本的温饱,遇到天灾人祸,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其生产生活状况的恶劣可见一斑。这一方面是由于清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官府和盐商的层层剥削和压迫。虽然统治阶级在灶户遇到灾难是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但往往杯水车薪,更何况这些援助的目的是为了让灶户尽快恢复生产,以便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利益。
明代以来,灶户已经产生了贫富分化,发展至清代前中期,这一分化愈加明显。其表现为灶户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清初以来,灶户生产资料逐渐的私有化,灶地、盐业生产工具等由国有逐渐的转变为私有,一些场官、富灶甚至盐商利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多的占有这些生产资料,致使大量的贫灶成为“无产者”,只能沦为他们的雇佣对象。在东南沿海一些发达的海盐产区,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已经产生了,尽管处于萌芽状态,却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由于贫富分化的加剧,一些贫灶为了生存,不得不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这是造成清代私盐泛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为盐业生产者,本身掌握了大量的食盐,可以说灶户的贩私,是私盐流通的源头,对清代的专卖制度产生了沉重的打击。但从另一方面讲,正是由于私盐的泛滥,才使得普通的民众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食盐,从而缓解了官民矛盾,对于清代基层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私盐的泛滥,大大削弱了封建政府与盐商的垄断势力,对于加强全国市场的联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