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农村政策以及中国广大农村地理环境区域多样性等因素影响,农村贫困问题是长期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农村反贫困,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才开始将农村反贫困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但是其农村反贫困思想的萌芽与实践都早已有之、早已为之,而且内容、过程都十分丰富生动。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反贫困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贫困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除贫困。农村必须在实行土地国有的前提下由农民组成合作社共同耕种。列宁进一步认为,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前提下,贸然消除私有制将无助于农民贫困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正视农村中存在的资本主义因素,给农民部分自由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制度。在吸收上述思想精华的同时,结合中国革命主要在农村进行,中国革命主要依靠力量是农民的现实,中国传统重农思想中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稳定等一些合理因素也被中国共产党加以吸收。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反贫困思想在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得世情、国情、党情,党的农村反贫困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面对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现状,以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压迫下农民挣扎在死亡边缘为现实出发点,论述了一些朴素地农村反贫困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服务于革命现实目的下党的农村反贫困思想表现为在推翻“三座大山”为前提下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集中农村的人力物力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并通过革命政权巩固和保障已有成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农村反贫困思想主要以集体化理论为基础,在为避免农村自发滑向资本主义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援的前提下,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作为实践路径。同时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纠缠于“抓革命”与“促生产”二者间的关系上。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拨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进一步探索农村反贫困。这一时期党的农村反贫困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实现贫困人口的温饱为导向,在理论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与贫困的关系,通过改革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多种手段协同推进作为农村反贫困的实践路径;第二阶段则是贫困人口的温饱达到后,以实现总体小康为导向,把市场放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劳务输出、开发式扶贫、农民减负、发展教育作为农村反贫困的实践路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间节点,农村整体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导向下,通过精准扶贫作为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实践路径。在总结党的农村反贫困思想的同时,探索党的农村反贫困思想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顽强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反贫困道路,也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在农村反贫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农村反贫困,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农村反贫困路径,始终坚持以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反贫困的价值标准,始终坚持创新农村反贫困的体制机制,这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反贫困的有益经验。这一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指导下又能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为书写世界范围内的反贫困篇章贡献可借鉴可操作得中国智慧,因此也具有重要地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