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在中国持续推进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目光锁定在“村改居”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与社区意识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是解释在“村改居”社区中居民如何在“亦城亦村”的生活空间结构下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对社区的情感状态又如何?本研究根据大量文献的梳理和CGSS2012(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问卷的认真筛选,将本研究中的社区意识定义为社区居民在行动上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情感上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社区意识的测量包括:社区参与、社区团结、邻里信任、邻里关怀、邻里帮助、社区认同、社区关怀、社区情感、社区意识总和。对社区意识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的概念之一是生活空间,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的广度和宽度,包括居住的空间大小,时间长短(居住空间),对于各种媒体的使用频度(信息空间)、各种空闲时从事的活动类型及强度(休闲空间)、社区交往中与邻居交往的频度和数量(社交空间)。本研究针对CGSS2012数据库中495份新近“村改居”居民问卷的统计研究发现,整体上社区居民生活空间与社区意识的关系是积极的。但是有两对消极的关系,其一是使用手机定制消息的频度越多,越倾向于不认同“社区在危难时会联合在一起”这种观点;其二是社区居民越频繁地参与文化活动(如看演出、展览等),居民对邻居的信任度越低。居住空间中,居住房屋的人均套内面积与社区情感中的社区关怀的认同度是一对积极的关系,即一个人居住的空间越大,他对社区的关怀氛围更认同。虽然家庭人均收入是本研究的控制变量,但由于家庭人均收入对社区意识来说是一个显著的消极的预测变量,因此重点关注了家庭经济可能通过对生活空间的影响间接影响居民的社区意识。根据路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家庭人均收入果然与社区交往空间的关系是消极的,与互联网媒体使用频率是积极的,进而降低了社区意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社区建设和管理者对于社区活动空间的建设和互动平台的开发要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特征,多投入一些有利于社区居民日常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在“村改居”工程中,既要注重居民的具体居住空间需要,更要在一开始就对社区中的各种文化娱乐场所、体育休闲场所的建设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