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Y型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及吸附脱硫探索研究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或超细晶粒分子筛与微米分子筛相比具有更大的外比表面积、更多的活性中心、短而规整的孔道结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合成出纳米或超细晶粒分子筛是将其广泛应用的首要目标。  本文采用工业级水玻璃为原料,通过导向剂法原位水热合成了晶粒尺寸小于200nm的超细晶粒NaY分子筛。考察了陈化时间、体系碱度、晶化时间、晶化温度等合成条件对分子筛晶粒尺寸和结晶度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BET低温吸附(BE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氨的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吡啶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Py-FTIR)、原子吸收光谱(AAS)等技术手段对合成的超细NaY分子筛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导向剂陈化时间64h,硅铝胶碱度为6.0,晶化时间4h,晶化温度100℃的优化条件下,合成出了晶粒尺寸小于200nm的超细NaY分子筛。TEM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NaY分子筛晶粒尺寸是186nm,通过XRD计算得到相对结晶度是123.4%、n(SiO2/Al2O3)是4.3,BET表征得到比表面积为478m2/g。采用NH3-TPD和Py-FTIR对氢型HY分子筛进行了酸性表征,结果显示在超细HY分子筛中存在较多的弱酸和少量的强酸,且B酸量多于L酸量。考察了超细HY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结果表明HY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但增加分子筛的硅铝比,能提高其水热稳定性。  将合成的超细HY分子筛用于模拟油的吸附脱硫测试,脱硫曲线表明在60min达到吸附平衡,且对DBT有一定的脱除能力。将超细HY分子筛进行改性,考察了金属类型和金属负载量对改性HY分子筛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和Cu改性后的超细HY分子筛对含硫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吸附脱除率,且硫容量也提高,当Ag和Cu的负载量为2%时,改性的HY分子筛与未改性的分子筛相比,对含硫化合物的吸附脱除率由32.0%分别提高到89.5%和78.3%。  本文还探讨了不同硅铝比,不同晶粒尺寸大小的HY分子筛的吸附脱硫性能,发现低硅HY的吸附脱硫性能优于高硅HY,不同晶粒尺寸的HY分子筛相比,其吸附脱硫性能呈现如下顺序,即8μmHY>1μmHY>超细HY。结合NH3-TPD、Py-FTIR的酸性表征结果,表明HY分子筛的酸性性质对其吸附脱硫性能起决定性的影响,尤其L酸对吸附脱硫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Ab initio and chemical kinetic study of the hydrogen atom abstraction reactions by the hydrogen radical on ethyl formate,ethyl acetate,ethyl propanoate,ethy
会议
“用错脸”的闹剧正在图书封面上频频上演。在网友罗列的一份“用错脸”名单中,最冤枉的当属北洋军阀孙传芳。在内蒙古出版社出版的《细说北洋:孙传芳》和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提高半导体CdS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研究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空位及金属掺杂对CdS的光学特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S空位的引入可引起CdS带隙变宽,产生吸
会议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a series of σ-π conjugated cyclosilanylene-ethenylene nanowires(SinC4)k(n=3-6,k=1-4)were studied by using non-equilibrium Gree
会议
期刊
  碳富勒烯纳米材料已受到广泛关注[1],C60和C70已成功商业化。碳富勒烯具有较大的离域π电子云,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极化,将可能表现优异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如C60富勒
会议
席慕蓉在《一棵会开花的树》里说:“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于是,佛将我比作一棵树,长在你每天必经的路上…
目的:研究扇贝裙边提取物—扇贝糖胺聚糖(SS-GAG)对六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着分子电子学的兴起,对作为未来逻辑和存储电路的基本单元的分子开关的研究倍受人们的关注。全光调控的开关分子具有构造简单、易于集成且开关速度快等优点而在分子电
会议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化石能源作为现在能源市场的主流已经日益耗竭,且因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的环境问题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大背景下,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这也响应了倡导科学发展观和实行低碳经济的潮流。在众多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中,太阳能因其不受地域限制,庞大的能量来源及完全对环境无污染的特性,注定会替代化石能源成为未来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