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量性状是由统称为QTL的微效多基因控制的,诸如生殖行为、经济产量、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基本上都是数量性状,通过分子标记进行的传统遗传定位费时费力,因此,探索寻找新方法势在必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将推动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这将促进马铃薯产业在国计民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休眠期是影响薯块栽培种植和加工利用的重要性状之一,目前对于块茎休眠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对休眠期的遗传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找到休眠相关QTLs对于马铃薯的生产加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以二倍体马铃薯杂交后代群体为材料,对马铃薯休眠相关QTLs定位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休眠期相关QTLs的初定位本研究共进行了7次马铃薯块茎休眠期的统计,利用这7组数据,结合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进行了QTLs初定位,7组数据将休眠期QTLs定位在了父本图谱的3号、5号和6号染色体上的8个位点和母本图谱上的2号、5号、6号和10号染色体上的10个位点,位点的表型贡献率在7.3%-23.2%之间,父母本图谱上贡献率最大的位点均位于5号染色体,DorB5-2被3组数据定位到,DorE5-3和DorE6-2分别被2组数据定位到。2.BSR-seq(结合BSA的RNA-seq)通过对5组休眠数据的综合分析,从EB群体中挑选了24个长休眠期单株和24个短休眠期单株分别构建混合池,并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以马铃薯DM基因组为参照,检测4个休眠池的SNP位点,并计算各SNP位点的SNP-index和亲本间、长短休眠池之间的Δ(SNP-index),通过Δ(SNP-index)频数分布图可以看出,1、2、3、5、6、7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与休眠相关的QTLs位点。3.标记开发和休眠相关QTLs的再定位综合初定位结果和BSA-seq的分析结果,设计了位于1、2、3、5、6和7号染色体上的9对SNP标记和14对Indel标记(根据Indel设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Indel标记),对EB群体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多态性检验结果共得到26个多态性条带,用Joinmap4.0软件对这几条染色体构建新的连锁图,与原图谱相比,父本图谱连锁图的长度基本没有变化;母本图谱2号染色体上3个标记加在了染色体的上端,将连锁图增加到了87.7 cM,3号染色体增加了约25 cM的长度,其它染色体长度基本无变化。利用MapQTL软件对标记和休眠期表型数据进行了Kruskal-Wallis分析,结果显示:26个多态性位点中,12个在α=0.05水平上显著,达到相关显著性的位点多位于初定位较稳定集中的区间,说明新设计的引物和休眠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新图谱进行了休眠期QTLs的再定位分析,共定位到父本图谱3、5和6号染色体上的8个位点,母本图谱2、3、5、6、9、10和11号染色体上的14个位点。位点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在7.9%-23.8%之间,贡献率最大的位点位于5号染色体上,其中,DorE3-2、DorE5-2和Dor E6-2分别被2组数据定位到。与初定位结果相比,父本图谱上5个位点的2-LOD范围缩小,母本图谱上增加了5个位点,仅DorE6-2区间缩小,父母本图谱上的位点表型变异贡献率基本呈现稍增趋势。标记Indel3-6和SNP5-2被定位到,说明这些标记与休眠性状相关,新标记的加入对使某些位点的定位区间缩小,且增加了位点被定位到的环境数,可信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