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与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对慢性胃炎的证型规律研究分析,为今后临床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市中医医院2016年3月-2017年11月脾胃科门诊及病房适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资料,排除不符合标准的病例。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1]相关内容将剩余的194例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收集他们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生活习惯、中医病症、舌脉等相关信息。用EXCEL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详细分布及与患者有关要素关系的规律。结果:1.在本次研究的194例慢性胃炎中,各证型的频率由大及小顺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以主要证位在肝位的证型(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总共出现59例,占30.4%;脾胃虚弱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51例,占比26.2%;脾胃湿热证49例,占比25.3%。以上证型分布提示肝郁、脾虚及湿热为主要证素。2.本次研究中女性91例,男性103例,男女比值为1.13:1,男女比例近似,没有明显差异。各证型在性别中的分布比相差不大,通过卡方检验,x2=1.141,P=0.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年龄跨度从18岁至80岁,患者在29-38、39-48、49-58及59-68年龄层分布最多,占总人数的90.2%。各个证型起病的平均年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F=7.938,P<0.01,存在明显差别;各证型平均发病年龄由小及大顺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各证型间应用SNK检验,胃络瘀阻证与胃阴不足证无明显差异,对比其余证型,P<0.01,差别明显。胃阴不足证与胃络瘀阻证、脾胃气虚证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其余证型,发病平均年龄差别明显,P<0.05。所有病例中,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证型的受病病程进行分析,差别明显(P<0.05)。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和脾胃湿热证以5年以下病程为多;脾胃气虚证与脾胃虚寒证以6-10年病程为多,分别为54.8%和55%;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则以病程>10年的患者为多,分别占50%和58.8%。3.研究中偏食者在各个中医证型中的分布通过卡方检验,x2=5.384,P=0.49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烟酒喜好方面,脾胃湿热证出现总频率最多,为79.6%。在饮酒史方面,经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各中医证型间分布有差别,在各证之间的相互比较发现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对比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本次所有病人中总HP感染较多,频率为75.3%。感染率由高及低顺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通过卡方检验、连续校正卡方检验及fisher检验均为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1.CG中医证型分布: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证型分布提示肝郁、脾虚及湿热为主要证素。2.各证型分布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各证型与年龄、病程明显相关。3.偏食与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饮酒史与证型之间关系明显。4.HP感染与证型之间关系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