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自然灾害依然频发。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成功地应对了挑战,逐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抗灾救灾经验。而作为一个现实问题,抗灾救灾实践中精神救灾问题正日益凸显:自然灾害对灾民及中国人民造成的心理影响难以估量,人们的精神世界遭受重创。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所有缺失,救灾及灾后重建不仅包括物质救灾这类形而下的生活实际,也有精神救灾这类形而上的问题。即生活的希望何在?人们应该怎么活下去?怎么活出精神来?生存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何在?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救人的根本应该是拯救生命恢复精神健康,救“人”只是救灾的一半,精神救灾才是救灾更重要的另一半。以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原理,研究灾民在灾变条件下的行为、人群关系,研究如何使抗灾救灾精神提炼出来、传播出去、弘扬开来,并转化为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建美好新家园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正是精神救灾研究的旨趣所在。同样,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过去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于物质救灾,而对于精神救灾往往简单地理解为心理干预或心理援助。因此,无论是从现实需要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角度,精神救灾研究都被赋予了很大的学术空间。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及文献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分析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精神救灾问题。 论文按照灾害与影响、基础与资源、方式与路径、价值追求、经验与启示的整体框架,以改革开放为逻辑起点,以中国共产党精神救灾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着重介绍了本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界定、选题的创新点和难点、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影响。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基础上,探讨了新时期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分析了自然灾害背景下的灾变心理和精神救灾的作用。第三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精神救灾的基础与资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特大自然灾害后精神救灾的经验;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的艰难险阻、风雨磨难,依然能够延续下来并创造今日的辉煌,正是依托了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的强大支撑。这一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精神救灾的重要资源。三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正是这一理念的指导,才使得我们在抗灾救灾实践中除了物质上的援助外,更加注重实现精神救灾这一目标。第四部分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救灾的方式与路径。分析了精神救灾发挥作用的基础与动力,对中国共产党通过信息传播、宣传教育、人际沟通、知识传播、心理援助、文化服务开展精神救灾的方式,通过社会行动的引导、仪式文化的传递、文化作品的传播开展精神救灾的途径,进行了研究。第五部分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精神救灾的价值追求。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救灾精神形成的基础、生成过程、内涵与特点,指出救灾精神的具体形态尽管不同,但都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本质特征。第六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精神救灾的经验与启示。在精神救灾中,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作用;要十分重视调动广大灾民的主体作用;要坚持物质救灾和精神救灾相结合;要不断创新机制和丰富手段;要加强防灾减灾文化的培育。健全重建灾后精神家园的长效机制、推动救灾精神文化的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 本文的结论是:人类社会面对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精神救灾已成为一项全新而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必须及时将精神救灾纳入到抗灾救灾的整体规划之中。精神救灾是一个的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的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精神救灾伟大实践中,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品质得到空前展现。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精神救灾工作经验,不仅对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有启示作用,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实践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