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人类学者在仪式的研究中,越来越倾向于关注仪式的象征意义。比如,特纳在仪式的过程一书中,认为阈限概念象征了死亡、黑暗等等,进而认为,象征及其象征之间的关联,既构成了仪式的结构,又构成了整体社会结构。
国内民俗学关于仪式的研究,田野调查方法被广泛采用,而对田野调查后资料的梳理,多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进行。其中的历时性研究,往往注重考察的是同一仪式的产生、变迁等,多是以仪式的功能为出发点,认为仪式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某方面的需求;共时性则多是考察同一个仪式在各个地区的区别,并研究这些区别产生的原因。这些研究较少设计仪式的象征意义的分析,对于佛教放生仪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更是少有分析。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国内学者进行分析研究基本上侧重主客观的思维定式,因此将仪式更多地看作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和现象,而少有将其看作是一种观念结构。
本文将放生仪式定义为非语词表达方式,希望通过将仪式看作参与者主观方面的自我言说,来分析在观念结构中,仪式各个方面的象征意义及其意义转换,进而分析放生仪式在放生者观念结构中的意义,从而消除仪式研究中主客观的对立,直接关注放生仪式在放生者内心产生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本文前三章,分别从文献,研究方法和佛教放生仪式的历史演进、组成部分几个方面对本文做了各个方面的界定。第四章,力图通过佛教放生仪式中涉及的符号体(符号、象征)之间的转换来理解放生仪式。第五章则希望从佛教放生仪式的整体,符号体的纵(聚合)横(组合)两种结合方式,解读放生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