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像“我给你洗个桃吃”这类句式。文章主要在结构主义的指导下,结合生成语法理论,采用变换分析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一定范围内这一句式所包含的语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文章主要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对象、意义、现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
第二部分:对“NP1(施)+给+NP2+V+NP3+(V’)”句式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句法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已然语态句子里,可以充当施事角色的名词都可以进入NP1的位置;在非已然语态句子里,NP1多由第一、二人称的单复数形式以及人名来充当,如果NP3为光杆名词(非数量名结构),第三人称代词也可充当施事。因此,这个句式含有祈使和自愿、主动的语气;NP2是由介词“给”引出的受益对象,因此句子含有使NP2受益的意味,我们把这一句式称为“受益格”;V往往是二价自主动词,从意义上我们分为二大类:[+制作]义与[-制作]义,五小类:[制作]类、[给予]类、[发]类、[取得]类、[操作]类,其中[操作]类所占比重最大;NP3的优势结构是数量名结构,从格语法的角度来看,NP3属于客体格;V’是单音节或双音节二价自主动词,形式上有原形和重叠两种形式;V和V’符合时间顺序原则,同时语义上存在着承接关系,V’是V的目的;NP3和V’可以构成动宾结构,同时V’往往由NP3的显而易见的属性动词来充当;同时也可以是表示施事者行为动作目的的动词短语。
第三部分:我们对这一句式进行形式分析,尝试用Larson壳理论和题元层级的等级顺序画出句式“NP1+给+NP2+V+NP3+(V’)”的框架结构图,并推导分析句式“NP1(施)+给+NP2+V+NP3”存在歧义的因为。我们认为,由于“NP1(施)+给+NP2+V+NP3”句式在深层结构上存在两种不同的Larson壳排列方式,所以才导致了句式的歧义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从逻辑演绎推理和深层结构分析两个角度探讨了句末动词的出现对消除句子歧义的作用机制。从逻辑推理角度来看,句末动词的主语同介词“给”的受益者同指,因此“NP1(施)+给斗NP2+V+NP3+(V’)”句式并非连动句;从深层结构分析来看,我们所要研究的句式是一个嵌套了目的从句的复杂句子,跟不含句末动词的句式相比,句末动词体现了明显的目的性,从而自动排除了“服务”义的那层含义,达到消除歧义的效果。
第四部分:探讨了作为介词的“为、替”同“给”的相似性,同时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得出“给”在“NP1(施)+给+NP2+V+NP3+(V’)’”句式中不可替代的因为。三者都可以用在不含旬末动词的句子里,然而,当补出句末动词之后,“为、替”受限,只有“给”可以进入。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句末动词的目的性以及深层语义结构上受益者的同一性,造成了“为、替”在含有句末动词的句子中使用受限。
第五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指出了我们研究中的创新部分,如对能进入目标句式的入句动词V进行了分类;从句法和形式两方面对句式进行研究;指出了部分不含句末动词的句式存在歧义的因为以及句术动词对消除句子歧义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