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某铀尾矿中铀的活性及其固定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jordanfand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逐级化学提取方法由于其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泛、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等优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逐级化学提取技术是通过模拟各种可能的、自然的以及人为的环境条件变化,合理地利用一系列选择性提取剂,按照由弱到强的原则,连续地溶解不同吸附痕量的矿物相。
  化学形态分析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颇为活跃的前沿性课题,而放射性核素的化学形态将直接影响其在介质中的淋溶速率和随后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及生物可利用性。本文以湖南某铀尾矿为例,利用逐级化学提取技术,将所采集的铀尾矿试样中的铀分为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无定型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分别分步进行提取,并定量分析铀在各个相态中的所占份额。然后,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利用化学方法(主要是用磷酸铵和氯化钙)对铀尾矿试样中的活性铀进行原位固定实验,以期查清研究对象中活性铀的固定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逐级化学提取的6个相态中,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这3个相态中的铀极易通过风化、氧化、雨淋、地表径流等作用向环境中释放,这部分铀活性最强,称为活性铀;无定型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和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只有在强还原条件下,才能将铀释放出来,这部分铀活性相对较弱,称为潜在活性铀。其中,活性和潜在活性铀占逐级化学提取总铀量的百分比为(平均值):42.41%(范围37.41%~48.13%)。即在湖南某铀尾矿中平均40%左右的铀对环境构成威胁和潜在威胁,是在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治理中最为关注的部分。
  (2)通过逐级化学提取技术对铀尾矿中铀的赋存形态研究表明,残渣态是铀尾矿中铀的主要赋存形态,一般赋存于原生、次生硅酸盐及其他一些稳定矿物中,在环境中能够长期存在且很难向环境中释放,对环境是安全的。
  (3)在研究对象中,约40%左右的铀能直接或者通过简单的风化、氧化、还原等作用向环境中释放,是一个易释放的潜在的放射性污染源。为此,笔者在实验室条件下,用不同pH值的稀H2SO4浸泡尾矿试样。然后,利用不同浓度的磷酸铵和氯化钙溶液对过滤后浸泡液中的活性铀进行原位固定。结果表明,无论是同一试样之间,还是不同试样之中,浸泡后的上清液铀浓度都是随着pH值的增大而降低。当pH值大于或等于时,浸泡液中铀浓度太低,甚至低于我国9种土壤中的铀含量(1.30~3.99μg/g),固定意义不大。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潜在的应用备受人们的关注且不断研究。贵金属铂纳米材料因具有特殊的光学和电子特性等,使其广泛应用于医学、催化、电化学、光子学和能量转换等领域。纳米材料的特定形态、结晶度、组成和结构参数决定其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其应用性能。  在本论文中,以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为目标,进行PtGa和PtSn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和其应用研究,工作内容主要概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在油胺体系中,乙酰
学位
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类新兴的多孔材料,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调节的孔径和高结晶度,在气体存储、分离、催化和导电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具备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三个含氮有机配体,并与金属离子配位组装成二维和三维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通过对其进行表征和相关测试,研究其独特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分别探索其在气体分离与电学方面的应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简称VOCs)不但自身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危害,而且苯系物等VOCs作为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在中国南方空气湿润地区被认为是生成PM2.5的主因。当前蓄热式催化氧化技术被认为是处理高流量、中低浓度和成分复杂的工业源VOCs的最优方法,其核心就是在规整基底(如蜂窝陶瓷或金属等)上负载贵金属制备的贵金属基整体催化剂。但该类催化
芳烃油因其优异的性能已成为橡胶产业加工助剂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指出多环芳烃具有强致癌性,出于环保和安全性问题的考虑,急需寻找一种新的加工助剂以取代胎面胶配方中的芳烃油。苯乙烯类低聚物由于与橡胶具有相似的气密性和阻尼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苯乙烯类低聚物的合成方法包括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和阳离子聚合。研究表明,苯乙烯类低聚物的自由基合成过程繁琐、对反应条件要求苛刻;阴
学位
研究背景: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在骨肿瘤中发病率最高,且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危害性最大。骨肉瘤一旦发展为远端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20%-30%。目前临床常规治疗中还是以大量的使用化疗药物为主,大量化疗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令不少临床医生望而生畏,但小剂量的化疗又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尽管骨肉瘤的治疗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找到更好的骨肉瘤治疗替代方案还一直是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