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同”到“酒吧”:北京都市空间和人际交往在电视剧中的演变(1992-2012)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城市化在1992年进入了全面进阶的阶段,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并推进了城市空间的发展变迁。在旧的居住空间的拆迁和新的都市空间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城市开始走上一个超速现代化的道路,成为一个建构和摧毁同时并存的空间。  现代都市是空间之城,也是虚拟之城。空间之城在电视剧中被呈现、被想象,从而和虚拟之城一道构成了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中国的电视剧事业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有着相连同律的关系,1992年,随着中国的电视剧事业被纳入第三产业,一大批优秀的反映北京故事并充满京韵京味的电视剧被搬上荧幕。作为城市发展变迁的一面镜子,尽管电视剧不是对城市的完整再现,但是电视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一座城市的范本,从90年代的《皇城根儿》、《京都纪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到21世纪初的《永远有多远》、《亲兄热弟》等,再到当下热播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家的n次方》、《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透过电视剧中城市空间和人际交往的演变,我们可以掀起时代的帷幕一角,从中窥视20年间北京的城市化进程。  作为中国古老的帝都皇城,“胡同”曾是老北京最主要的生活空间,“胡同文化”被看作北京文化的象征。对于90年代的北京人来说,“胡同”是“家”的所在,也是主要的生活和社交空间。然而,拥挤逼仄的老旧“胡同”无法适应和满足城市建设和新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化的加速中被逐—拆除,高层住宅、酒吧、咖啡馆等新的都市空间开始大规模地崛起于北京城的各个角落,成为新的生活、交往空间。20年的时间里,北京经历了从“胡同北京”到“酒吧北京”的变迁。  随着城市空间从“胡同”到“酒吧”,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着变化。“胡同”是兼具封闭性和社交性的居住空间,生活在胡同里的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安稳和谐的关系,院子、厨房、水井边是“胡同”中的公共空间,家庭邻里之间通过这些社交平台进行交流互动,但是这种交流互动被限定在胡同内部,具有封闭性和单一性。“胡同”里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亲缘、地缘和业缘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是主要的社交关系。当下的城市空间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高楼的居住格局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生活空间,“酒吧”等都市空间的出现不仅扩大了人们的社交范围,而且鼓励人们寻求更加开放多元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在文化融合和空间变迁的过程中,亲缘和地缘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被淡化,人际交往突破了“人情”与“面子”的限制,空间的变化简化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却也疏离了传统的家人、邻里之间的关系。人际交往的变化趋势是多元、疏离和虚拟化。  在论文的最后,笔者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些粗浅的反思。从“胡同”到“酒吧”,是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空间上打下的烙印,中国的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却也伴随着文化的消解、历史的遗忘和城市个性的丧失。在“千城一面”的城市之中,现代性以一种普遍的文明消耗和磨蚀着传统文化,文化乡愁成为城市化的衍生品。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了人际交往中的时空因素,利益关系替代了亲缘、地缘,结构着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人与人之间变得日渐陌生化。当代社会正在逐渐步入一个陌生人的世界,都市人之间变得冷漠和功利,信任危机成为当下人际交往中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播的信息规模之巨、速度之快以及受众参与度之高史无前例。与此同时,新闻专题的传播渠道也逐渐从报纸、电视、门户网站转移到新闻
面对日趋激烈的电视媒体竞争,各大电视台纷纷使出新招,各种新颖的节目形式涌现荧屏,而娱乐节目一直都是为电视台贡献收视率的主力。在弱肉强食的电视环境中,低俗成趣、克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