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土地荒漠化与沙化消长变化及其防治对策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emmagar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主要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spot-5)判读与地面实测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获得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基础上,结合对研究区的地貌、植被、土壤、气象数据、农作物产量、工程措施等多个评价指标,对呼伦贝尔市荒漠化现状进行统计,根据2014年调查数据和收集、整理与第四次荒漠化普查(2009年)调查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评价研究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和原因;根据两次统计结果进行动态变化分析;统筹研究区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林业生态工程等发展,结合研究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预测潜在的趋势,并提出治理对策和措施,主要研究有:(1)研究区荒漠化类型主要有风蚀和盐渍化两大类。风蚀荒漠化土地最大,面积为31639.13 h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1.33%,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盐渍化土地面积为3002.15 h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67%。(2)呼伦贝尔市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2619.07 h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94.16%;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410.26 hm2,占4.07%;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522.94 hm2,仅占1.51%,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89.02 hm2,仅占0.26%。说明研究区荒漠化整体程度较轻,治理难度相对较小,但治理面积较大。(3)研究区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动态研究表明:从2009年到2014年,荒漠化面积和程度都呈减缓趋势。2009年呼伦贝尔市荒漠化土地面积3464127.98 hm2,2014年减少到3479112.57 hm2,减少了 14984.59 hm2。荒漠化土地面积占监测区总面积比率由上次89.97%下降到本次的89.58%,减少了 0.39个百分点,荒漠化土地面积5年减少14984.59 hm2,年均减少2996.92 hm2,年减率0.09%。(4)研究表明,呼伦贝尔市土地荒漠化与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及过度开垦放牧等人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近5年,呼伦贝尔市土地荒漠化总体趋势好转与国家各种生态工程建设密不可分。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对于国家应急抢险工作而言,应急物资的储备能力及紧急条件下的物资库存管理及调拨能力,是衡量国家及区域应急抢险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以黑龙江省粮食应急库存管理为研究案例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极其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学者不断探究新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出现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极受欢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倡导从单篇到多篇,真正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本文以群文阅读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如何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群文阅读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清楚群
目的 分析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60例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心肺复苏术成功且自主循环恢复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居民死因调查发现,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第四位,在农村占第三位(16.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针对风电场风速和风电功率序列起伏波动大、无明显变化规律等特点以及传统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缺陷,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和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
本文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能源消耗数据、土地利用矢量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依据土地利用碳源/碳汇理论,结合研究区实际特点,利用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