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支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过长时间发展演变已成熟壮大,对本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持推动作用,这种双赢模式对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将重点从组织形式、筹资机制、职能定位、业务活动和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对主要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考察,总结发展规律和特点,并对照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其发展转型的建议及设想。在组织形式方面,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最主要的特点是与合作经济组织紧密结合,以节约交易成本,寻求农业政策性金融经济高效的运行模式。从长远看,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有的分支机构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嫁接”,形成“上官下民、上虚下实”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筹资机制方面,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筹资渠道多样化、筹资趋向市场化、筹资低成本性等特点,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筹资活动中仍然存在中央银行再贷款比例依然偏大、所筹资金的期限偏短、自身缺乏扩大融资的动力等问题,建议以立法形式间接利用我国现有储蓄系统如邮政储蓄网络,以及社会保障机构、保险及社会统筹基金等来筹集资金,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优化资金期限机构。在职能定位方面,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各有侧重,这种定位的不同是与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适应的。发达国家侧重于农产品市场和流通领域,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调整农业生产方面作用的不足。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农业生产领域,重点是支持和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目前职能定位于保证粮棉油收购资金供给,即侧重点在农业流通领域,这与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需要不相适应。在业务活动方面,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具有业务品种多样化、明确的业务对象和条件、严格规范的信贷管理等特点,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业务品种单一、信贷资产质量较低等问题,建议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结构,逐步增加农业开发性贷款比例,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提高资产质量。在发展战略方面,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表明,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为其业务综合化、多元化以及运作的商业化提供了可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呈现民营化、商业化、综合化、全能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转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收购银行”转变为“开发银行”;第二个阶段是由“政策性银行”转变为“综合性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