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不断提速,呈现出发展快、数量多、参与面广等特点,并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扶贫开发、权益保护、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公益信托、经济中介、慈善救济、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文化艺术、国际交流等公共或准公共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以“公益服务”为目标的非营利组织已经逐渐融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转型期的我国,特别是刚刚获批建设“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上海来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国务院正致力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和探索。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公共福利。因此,当前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改革也应该以促进公共服务为目标。国际国内实践证明,欲达以上目标,各级政府需要通过政策等手段引导个人、私营部门和民间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为公共利益发挥作用,特别是以“志愿”为旗号的非营利组织。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说明,我国公共服务的提供并非只有公有制度才能承担,也并非只有政府亲历亲为才能够得到实现。因此,不断兴起的“非营利组织”是否应该在公共服务中扮演更进一步的角色这一问题,就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等入手,阐述了非营利组织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文献,对非营利组织、我国及上海市的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做了界定与介绍;第二章描述了上海市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主要包括上海市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三个典型案例、上海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领域、内容和效果;第三章分析了上海市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主要包括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不够、服务范围有限、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第四章介绍了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和德国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最后第五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主要从非营利组织内部自身建设和外部环境建设两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对上海市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更好作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