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自身觉察理论述评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991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身觉察”理论不单单是现象学的一个问题域,它其实就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本文立足于胡塞尔、萨特、德里达、亨利等现象学家的论述,尝试着剖析“自身觉察”概念的意义及其在现象学自身意识理论中的地位,进而在理论上澄清意识如何向它自身显现,即意识如何觉察它自身,或者说,意识如何被给予它自身;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觉察”与“他异性”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论文首先从“自身觉察”的反思理论入手,通过当代“海德堡学派”对反思理论的批驳,指出反思理论的困难,从而明确“自身觉察”是一种非关系的、非对象性的、直接的感受到、意识到、觉察到,它意味着一种与对象意识的进行同时发生的、对此进行活动本身的觉晓方式,或者借用胡塞尔的术语来说,一种“自身被给予”的状态。文章进而以米歇尔?亨利提出的“纯粹内在的自身激发”这一观点来支持“自身觉察”严格的非关系性。然而,原本的“自身觉察”究竟是一种直接的、立即的、排除一切他异性、差异或中介的自身在场,还是其本质就存在着一种他异性?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来看,“自身觉察”中有一种素材的“激发”,素材就是一种“他异性”,并且他分析了“自身激发”与“异源激发”的相互依赖关系。萨特发展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从超越和否定的角度来解释意识,认为意识之中有一道“裂缝”或者“二元性”。德里达则从“滞留”与“折缝”或“延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试图用“延异”来消除绝对的“在场”。由此可见,在“自身觉察”与“他异性”这一问题上,胡塞尔、萨特和德里达与亨利的观点显然处于完全对立的立场。然而,前者的观点也并非完全一致,他们之间的观点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又具有决定性的区别。但总的来说,他们都认为“自身觉察”中存在着“他异性”。论文最后指出:“自身觉察”中的“他异性”有助于我们理解主体的自身超越性以及与交互主体性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可以过分夸大“他异性”的成分,否则“自身觉察”将是不可能的,其理论也将遭到与反思理论同样的失败。
其他文献
怀特海认为,人类的生活建立在技术、科学、艺术和宗教之上。以现代技术为主导的文化模式在人类生活方面导致了巨大进展,它不仅促进了人权和民主,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但是
《淮南子》一书博极古今、总统仁义、牢笼天地,博采众家而成一家之言。以“道”为本,兼治国与治身为一体,本文以《淮南子》的形神修养思想为对象,讨论修养的要素和方法,甄别修养的
以往的研究常常把盛唐的形成看作一个激变的过程。本文从《初唐诗》和《盛唐诗》两书出发,分析了从初唐到盛唐缓慢的演变历程。初唐沿袭了南朝以来的宫廷诗,并通过反复的实践丰
游戏概念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首先回顾了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对游戏的阐述,将伽达默尔之前游戏的观点大致列为两类,一类是游戏与艺术自由,代表人物有康德和席勒;另一类是
学位
本文首先论述了山水诗产生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条件。认为山水诗产生于中国古代强调物我同一、相生相和、同类相昭,注重整体和谐、整体观照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其现实条件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