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省份。贵州文化生态体系中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共生性,在今天的快速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国,也是不多见的。贵州大量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苗族服饰手工艺——古老且尚保存完好的纺织、刺绣、蜡染、银器等制作技艺是其精华荟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曾经封闭的苗族社区和外部经济、社会的互动日益加剧,苗族文化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文化传承面临着某种潜在的危机。那么,如何理解新时期市场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状况,少数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路径如何,这些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永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本研究希望着力探讨的议题。因此,本研究力图从贵州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的苗族服饰文化入手,通过梳理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的内容、特点,特别是探讨苗族服饰在市场化背景下的流变,苗族服饰的传承人在市场中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与苗族服饰传承相关因素的考察,来较为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市场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贵州苗族服饰文化以及其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变迁路径,并通过对传承主体和传承模式的分析,进而尝试提出一些优化传统民族文化永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相关文献(关于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关于苗族服饰的研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探讨苗族及其服饰文化状况,分别介绍了苗族的历史文化状况、苗族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苗族服饰手工艺的特点,接下来分析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服饰,民族与社区文化的载体,以及传统社区里的手工技艺传承方式。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贵州山地与农业社会的背景和苗族社区的生计模式与需求,是为苗族服饰的文化生境;接下来分析了新时期苗族人口面临的现代化冲击,苗族服饰与技艺的变化以及苗族社区的变化。其次是苗族服饰的消费变迁;进而讨论了苗族服饰的产业化。第四部分探讨了过度商业化的市场模式下的苗族服饰文化传承的危机:社区的传统传承模式趋向瓦解、新的机器制作服饰模式下传承人消失、手工生产包买制下人的劳动异化、私人或机构收藏中公共文化遗产的散失。面对危机,政府非常重视苗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并做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工作,但力度仍不够。非营利组织的介入,为苗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第五部分本研究尝试提出苗族服饰文化永续传承和发展的建议:多主体共生协作、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生活与审美价值的再造、建立文化共享平台,多方面的努力带来苗族服饰文化的永续传承与发展。